一篇读后感

有时候读书,真的需要一种特别的缘分。终于在去往苏州的路上读完了《悉达多》。这本书我多次翻看,却始终无法投入。读完它之后,有种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请出山的感觉。

(一)绝望也许才是觉醒的起点

主人公悉达多曾放弃名利地位,成为沙门,以为苦修能带来解脱,却在极端的自我折磨中意识到,这不过是另一种执念。于是他转身投入世俗,在情爱、财富和权力中迷失自我,最终在堕落中感到空虚。他把所有外在寄托都尝试殆尽,却依然觉得虚无。

无比绝望,在河边自杀未遂后,也许才是他觉醒的开始。“我必须经历绝望,直到连绝望本身都被抛弃。”

(二)永恒的当下

船夫教他去倾听河水。这不是浪漫的隐喻,而是最切实的修行。河水既在永恒流动,又始终如一;既包含一切声音,又超越所有声音。

也许时间并不存在,只有当下这个点包含着永恒。

如果时间只是幻觉,那么所谓“未来会有答案”就是自欺欺人;如果永恒只在当下,那么觉醒就永远只能是此时此刻的选择。

(三)每个人都要寻找属于自己的真理

我们活在一个充满“救世主情结”的时代里,宗教许诺神的拯救,成功学鼓吹导师的指引,消费主义宣扬物质的慰藉......我们都以为快乐来自外在的满足,却在得到一切后,发现自己仍然困惑。所追求的一切像是海市蜃楼,在一次次幻灭后陷入更深刻的迷失中。

也许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真理,只有个人亲身证悟的智慧。谁也无法替代个体灵魂必须独自跋涉的幽暗泥泞之路。

真正的智慧不是必须抵达某个终点,而是在生命的河流中,不断倾听、经历、领悟,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