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了酷狗音乐给我推送的“2018年听歌报告”,虽然这种报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不得不承认,大数据时代,数据确实仿佛比你,更懂自己。
(相当于每天听歌5.9小时,还只是通过酷狗这一个APP)
共播放了:33,149次
听了:9,849首歌
今年有:358天在听歌
(剩下那7天,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超过了:99%的人!
(老娘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可是这个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么......)
5年累计听歌:373,422分钟
(酷狗最高听歌级别是30W点,LV12,而我是43W点,远远超过最高级别)
重度音乐依赖者
看到这份报告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WC,我竟然还没聋!可能离聋也不远了。而我记得最近连续两年的New Year Resolution的Flag上,都立了这一项:少戴耳机,注意保护耳朵。怎么样,这个flag是不是很别致?
当同事们偷偷在吐槽一个同事,说他整天耳朵上挂着耳机,有天有人问他“他天天都在听什么”,他说“什么也没听,只是方便接电话”的时候,我心里泛起一阵心虚,怕他们看我的时候,是不是一样觉得自己是怪胎。
每天都挂着耳机,真的有什么奇怪么?但比起这个,更奇怪的,恐怕是整天挂着耳机,耳机里却空无一声吧。
那问题来了,这种音乐重度依赖者,在家里的时候也一样么?答案是,一样的,只不过在家里为了减轻对耳朵的负担,提升对音质的感受,我会选择使用蓝牙音箱听音乐。甚至出差,出去旅行也一样会把蓝牙小音箱背到目的地。
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到底在听什么?
可能是在听内心。对音乐的严重需求,一方面可能是自身性格孤僻,不喜交际,更加注重内心感受,是偏向内在思考和内向驱动的人。另一方面由于不喜交际,所以将音乐作为一种长久陪伴。
可能是在听寂寞。由于不喜欢在人群中社交的人来说,自然身边陪伴的人可不会很多。面对突然的寂静而加剧内心升腾的孤寂,我们更愿意让音乐来陪伴我们。
村上春树说他自己是个孤绝的人,对于译者对这个词的翻译,让我觉得很别致。对他了解的甚少,也不敢冒然揣测。但“孤绝”的人来说,大概是种“基因中的烙印,既痛恨又享受”的状态吧。
可能是在听安全感。我们很少会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或者有家人陪伴的地方插着耳机,我们往往会在上下班的公交地铁上,面对人来人往的陌生人群,我们有时会无所适从。
戴上耳机是在发出一种“请勿打扰”的信号,我们不希望去打扰别人,也不希望那些无端的恶意,会降临到自己身上。我们渴望融入这个世界,可有时,我们更害怕融入这个世界。
可能是在听释放。出乎意料的是,我在过去的一年里听的做多的曲风是摇滚和电音(26.4%)电音(19.1%),大概无论平时到底呈现出有多佛系和岁月静好,内心深处的的挣扎和反抗从从没停歇过。
我们需要给自己的情绪找到一个出口,而音乐是不会介意我们把负能量,传递给它的。至于电音,我可能是个没什么内涵以及头脑简单的人,注重音乐的旋律节奏胜过歌词。
对于音乐鉴赏方面的需求,当然也有,但是对于一天六七个小时都在听音乐的非音乐人来说,全是音乐鉴赏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是不得不承认,在写作和阅读的时候,我更偏向听一些古典音乐,并不是自己的赏鉴能力有多高,只是古典乐的线条感会让我更安心,让我的思路更顺畅。
总是戴着耳机的我们,真的不是怪胎。
我们在音乐的世界里被善待,我们也通过音乐向世界展示我们的善意。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号“不是泡芙的泡芙”,搜索名称,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