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区分知识与表演。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筛选和知识系统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大多数人很容易产生知识焦虑。而知识管理正是解决这种焦虑的有效方法,通过区别知识与信息以及区别知识与表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方能在知识决定人生的时代,对万事应对自如。
❤️“惰性知识”一词,以形容那些缺乏生命力、没什么实际用途、碎片化的知识。像我们常看到的鸡汤文,就属于惰性知识的一种。听起来很高大上,但是有用吗?听过几百遍鸡汤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还有我们平时打开网络随处可见的职场新人宝典、企业家修身理论,屏幕一关,我们的大脑还记得什么呢?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惰性知识。
❤️核心知识。这一类知识,在我们大脑中已经初成体系,有条有理,而且足够实用,能够切实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问自己四个问题:第一,这些知识能不能提升我们某项技能?第二,它是否有助于我们实现目标?第三,它是否能与我们原有的知识体系擦出火花?第四,它是否满足了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
❤️知识获取的四大原则,它们的关键词分别是:简化、速度、容量和深度。
❤️简化原则就是跳过对自己可能没用的信息,单刀直入,找出自己需要的知识。
❤️简化原则需要我们始终紧盯自己的目标,找到围绕目标相关的信息,并用脑补的逻辑架构梳理它,比如思维导图。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速度原则,顾名思义,就是加快知识获取的速度或节奏。短期来看,提高知识搜索能力是关键。
❤️从长远来看,如果想在本质上改善知识获取速度,那就需要增强我们的逻辑构建能力。逻辑构建能力可以帮助我们透过零散甚至毫无关联的点,找到其中更深层的联系。要知道,知识的说法和排列顺序可能会有所改变,但认知知识的方法却是相对稳定的。
❤️当我们想获得一项技能甚至要靠它来生存时,只有积累足够的知识量,我们才能更客观、更深入地审视一个行业,从而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
❤️素养平时不会体现,它的积累需要时间加以见证,也需要持续不断做精准的输入才行。
❤️如果容量决定了一个人知识的广度,那么第四点——深度原则,则决定了知识的厚度。
❤️二手知识和三手知识,是大多数人平时学习知识的渠道。二手知识,通常是出版社、媒体等机构,从一手知识中提炼出来的。三手知识最常见的就是社交网络上发布的那些文章以及他人通过演讲等形式对一些畅销书的解读。
❤️知道如何获取知识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当我们获取了大量知识后,如果不进行有效分类,我们的大脑就会像杂货间一样杂乱无章,我们无法立刻从杂货间中快速找到想要的东西。知识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知识分类。
❤️比较常见的知识分类法有三种:
第一种是根据知识能否被清晰地表述,哲学家波兰尼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第二种是哲学家波普尔提出的。他把知识分为七种:常识、经验性知识、神话传说、科学知识、哲学、艺术和宗教。
第三种分类方法。把知识分为四类: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人力知识。
❤️知识分类的目的是使用知识。
❤️我们需要一种更系统、更纵向的知识分类方法,我把它称作知识宫殿。是以目标为导向,纵向划分、搭建知识点来修炼人生硬本领的系统模型。构建一幢知识宫殿需要注意六大要素,它们分别是总量(规模)、结构、程序(流程)、关联(关系)、内外和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