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解析]:此计是根据《易经.损》卦“损上益下”的原理推演出来的。意思是借用别人(一般为势强者)的损失来换取自己(一般为势弱者)的利益。在我国的史籍中有许多关于“借刀杀人”的记载。大约到明代才作为一个成语被普遍应用。如明人汪廷衲在《三祝记造陷》中写道:“恩相明日奏仲淹为环庆路经略招讨使以平赵元昊,这所谓借刀杀人。”
原文的意思是,敌人是谁(也就是你想消灭的人)已经明确,但盟友的态度与行动尚不清楚。这时应善于鼓动,引导盟友投入杀敌的行列中来。这样自己就可以不用出力,便达到杀敌致胜的目的。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要借盟友之力去消灭敌人呢?从客观上讲,在自己尚无能力,或没有条件,或不愿亲自下手时,便可以“借刀杀人”。从主观上讲,为了把自己因“杀敌”而付出的代价压缩到最低点,或者不愿为此而承担责任和罪名,或者是为了挟持牵制第三势力,使之靠向我方,最终成为盟友。这样一来,如果成功了自己不但没有什么损失,还可与盟友分享胜利果实。如果失败了,既可不承担多少责任,又保存了实力。当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可向敌人“借刀”来杀敌人,这就是所谓的以夷制夷。
此计的应用在古代历史中有许多记载,其中最名副其实的莫过于“曹操借刀刺董卓”。
曹操所借之刀并非广义上的“刀”,而是锋利无比的真刀,是司徒王允的一口宝刀。虽然行刺没有成功,但它却开了《三国演义》中“借刀杀人”的先河。三国中的许多风云人物,如董卓、吕布、弥衡、蔡瑁、张允等人都是被敌人“借刀”所杀的。再有,杀敌之“刀”并非只限于向盟友去借,另外还可向大自然去借,如借风、借火、借水等等,只要是能帮助你全面彻底地消灭敌人的东西你都可以去借。如孔明借东风火烧赤壁,关羽水淹七军,孔明火烧博望坡等等都在“借刀杀人”的范畴之内。
[三国计例]:
吕布充刀董卓遭戮
刘备借曹绝杀吕布
接前文所述,司徒王允为如何能铲除董卓而大伤脑筋,想来想去觉得只有吕布才能做到。因为,吕布是董贼的干儿子,是董贼极其信任的贴身之人。因此,董贼对吕布丝毫没有防备。况且吕布虽武力过人,但不善心计容易被利用。可如何能让吕布俯首听命呢?
在一个夜晚,王允在自家的花园里发现歌伎貂蝉正长嘘短叹。王允上前责问,只听貂蝉答道:“妾蒙大人恩养,训习歌舞,优礼相待,妾虽粉身碎骨难报万一。近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为难,妾又不敢多问……若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王允听罢,以手仗击地道:“谁想汉天下却在你手中。”随即引貂蝉到画阁中,冲着貂蝉叩头便拜,一边落泪一边说道:“你可怜汉天下之生灵!贼臣董卓将欲篡位,朝中文武无计可施。董贼有一义子姓吕名布,骁勇异常。我观二人皆为好色之徒,我先将你许嫁吕布,后再献与董贼。你在其中相机行事,使他们父子二人为你而反目为仇,最终借吕布之手杀死董贼。”在这以后,王允貂蝉按计行事互相配合,果然使董吕二人中计,最后吕布用手中长戟刺穿董卓咽喉,使这个权倾一时、作恶多端的奸贼一命呜呼暴尸于市。
当时的王允只是一名文官,手无缚鸡之力。而董卓统帅大军权倾一时,再加上有吕布护卫左右,故而行刺董贼极其困难。王允对此也是既无势力也无能力致董卓于死地。若强行刺之,很可能会“出师未捷身先死”,落一个舍身取义的下场。王允选择吕布来充刀杀董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故而能一举成功。这说明在“借刀杀人”之计中,借谁为“刀”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要选择那种既有理由与我方为友,又实力超群,处境最佳者为利用对象。在此计例中貂蝉也是一把“尖刀”,她是全计的“计眼”,同时也是这个计谋成功的代价。她和其他三个美人西施、王昭君、杨贵妃一样,都成为了不同时代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吕布杀死董卓后便独树一帜,周旋于各种势力之间。因其威猛无比、武力超群,号称是三国时“第一条好汉”。再加上有陈宫为其出谋划策,故而一直都没有被他人所灭。吕布曾与曹操在濮阳大战,如前所述曹操当时险些成为吕布的戟下之鬼。后来,曹操伺机围攻吕布的栖身之处下邳城,最终吕布战败被曹操所获。此时,刘备因己势甚微正投靠在曹操门下,因而曹刘二人在白门楼共审吕布。只听吕布喊道:“曹公所担心的不过是吕布一人,今我已降服。如果有我辅佐,曹公定能平定天下。”曹操似乎有些被说动了,回头问了一下刘备的意见。刘备只说了一句话,曹操听后便立即下令处死吕布。气得吕布大骂刘备:“大耳贼,不记得辕门射戟了吗(吕布曾用‘辕门射戟’之法救刘备于危难)?”但此时一切都是无济于事了。刘备到底说了一句什么话呢?原来刘备说:“曹公难道没有看到丁原、董卓的下场吗?”丁原原是吕布第一个义父,后吕布听从同乡李肃之言杀了丁原,投靠了董卓。后又为貂蝉杀死了第二个义父董卓。刘备在这节骨眼儿上提起这些旧事,曹操又怎能还有不杀吕布之理呢?
刘备为什么非要杀死吕布呢?因为吕布投降曹操,对曹操也许是一件好事(可使曹操如虎添翼),但对于刘备来说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吕布不死必将对刘备构成威胁,曹吕联合更是对刘备以后的江山大业带来重重阻力。但是,此时的刘备兵微将寡、寄人篱下,尚无能力抗吕杀吕。今见吕布被俘于曹营,那还有放过之理,故而借曹操之手杀死了吕布,以绝后患。
曹操中计杀蔡张
孟德设谋弥衡亡
话说建安十三年,曹军与东吴隔江而峙,东吴也已经决定联合刘备共同抗曹。一日,为“知己知彼”,东吴大都督周瑜乘一只楼船前往曹军水寨窥探虚实。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只听周瑜惊曰:“此深得水军之妙啊!”随即忙问左右:“曹营水军都督是谁?”手下答道:“是蔡瑁、张允。”周瑜暗忖:此二人久居江东,谙熟水战。我要破曹,就得先斩除他二人才行。又一日,曹操手下有一个幕宾姓蒋名干字子翼。他仗着与周瑜自幼是同窗好友,故而前来劝降。周瑜一见此人,便计上心头。当晚,周瑜宴请蒋干,并邀东吴英雄豪杰相陪,号称“群英会”。当夜周瑜佯装大醉,与蒋干同床而睡,不一会儿便鼾声大作。可蒋干任务还没有完成,那里躺得下睡得着,于是就偷偷地翻看案桌上的作战文书,看看有没有一些有价值的军事机密。忽然,蒋干发现一个写着“蔡瑁张允谨封”的信封。蒋干大惊,急忙拆开观看,信中大意是这样的:我等(蔡张二人)投降曹操并非贪图富贵,只是迫于形势。现在已骗得曹军,使其困于寨内,一有机会便将曹贼首级献于周将军。蒋干看罢,将信藏于衣内。此时周瑜假装梦呓:“子翼,你多住两天……,我让你看曹贼之首级”,并反复说了数遍。蒋干赶紧回到床上,假装睡着不敢吱声。一会儿,只听得有人入帐唤醒周瑜。周瑜象是猛然醒来的样子,发现蒋干睡在一旁,假装懊悔万分,并自言道:“我昨天醉后失言,不知说了什么要紧的话没有。”只听来人说道:“江北有人到此。”周瑜忙拦道:“小声点儿”,见蒋干未醒便到帐外交谈。蒋干急忙起而听之,只听得帐外人说:“蔡张二将说,急切不得下手……”蒋干听罢吓出了一身冷汗。一会儿,周瑜回帐又假装再睡。蒋干未等天明就偷偷溜出周营,飞也似地跑回曹营,然后将在东吴的所见所闻与曹操一说,当然还要为曹丞相呈阅那封盗来的“假信”。曹操听后看后大怒,唤来蔡瑁、张允,不由分说就令推出斩首。蔡张二人还不知缘由何事就作了怨死的刀下之鬼。
周瑜借曹操之手杀死了蔡瑁、张允,是“借刀杀人”计中较为特殊的情况。因为,被“借”为“刀”者是敌人,而非盟友。因此,就不会象刘备借曹操之手杀吕布那样轻巧了。周瑜首先必须设置一系列的假象来迷惑、“取信”于蒋干和曹操。先是假信、梦呓,后是部下所汇报的假言假语,再加上一些假懊悔、假小心“点缀”其中,这才让对方深信不疑。蔡张二人被杀后,曹军中就再也没有真正懂得水军战法的将领。后来,正是因为曹军中无人晓得水战之忌,才使曹操中了“连环计”,将战船用铁钉铁环连在一起。最后,周瑜用一把大火将这些战船烧得“樯橹灰飞烟灭”,取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
前面提过的孔融有一好友,名叫弥衡,字正平。孔融曾言:此人之才胜我十倍。但弥衡有些恃才傲物,蔑视权贵,尤其看不上曹操。他曾几次在大庭广众之下,或在皇帝面前羞辱曹操,《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写的就是“弥正平裸衣骂贼”之事,那个“贼”便是曹操。
当时,曹操欲派一使者前往刘表处招安,孔融推荐弥衡,曹操随即召见弥衡。弥衡一见曹操便仰天叹曰:“天地虽阔,何无一人!”曹操听后很是不满:“我手下有数十人皆当世英雄,何谓无人?”弥衡笑道:“公言差矣,此等人物我尽识之……”,接着就把曹操手下的文官武将都一一贬得一文不值,将他们视为“衣架、饭囊、酒桶、肉袋”。曹操大怒欲杀弥衡,但又有所顾虑,害怕“今日杀之,天下必谓我不能容物”。转天曹操大宴宾客,命弥衡击鼓,以对其羞辱。弥衡旧衣而入,遂击鼓为《渔阳三挝》,音节殊妙,闻者无不慷慨流涕。这时,曹操手下喝问弥衡:“为何不更衣?”弥衡听后反而当众脱下旧衣,裸体而立浑身尽露。曹操责问道:“庙堂之上为何如此无礼!”弥衡徐徐着裤,面不改色道:“欺君罔上乃无礼,吾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随后,又大骂曹操是“眼浊、口浊、耳浊、身浊、腹浊、心浊”之人。曹操恼羞成怒,随即命弥衡去刘表处说降。弥衡不肯,曹操就令人挟持而行。弥衡到了刘表处,对刘表也很是不敬。刘表知道曹操是想借他之手来杀弥衡,故又让弥衡去见部将黄祖。后来,弥衡又将黄祖骂为“木偶”之人,最终被黄祖斩杀。
在当时,曹操杀弥衡易如踩蚁,但为什么还要借刘表之手来杀呢?这是因为,那时曹操大业未成,还需要招贤纳士网罗人才。一旦亲手杀了弥衡,就会使世人觉得他嫉贤妒能,滥杀仁人义士,这样会给他的江山大业带来极坏的影响。但他又实在容忍不了这个鄙夷傲睨之人,于是就将弥衡强行送到刘表处。因为,他知道刘表气量狭小,且性情急躁,在刘表那里弥衡必死无疑。谁料,此计被刘表识破,刘表也不愿承担骂名,于是又将弥衡赶至黄祖处。这样,曹操终于达到了“杀人不血己刃”的目的。的确,有时在面对仇人时,往往觉得亲手杀之才是痛快淋漓,才是最最的解恨。但每当此时,都应该想一想这一刀下去,给你带来的是美名还是骂名,是利益还是危害!
“借刀杀人”之计在《三国演义》中的实例很多,其中规模最大,意义最深远的要数“赤壁之战”。当时刘备新败,被曹操追得如丧家之犬。无奈,孔明只身前往东吴,舌战群儒,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孙权共同抗曹。这样,整个赤壁大战就成了刘备借助东吴的兵势来击退曹军。这不仅使刘备有了缓身之机,也大大地打击了曹操的嚣张气焰,从而为三国鼎立打下了基础,并逐渐使之成为现实,也使孔明的“联吴抗曹”之战略思想得以初步实现。
[注释]:
《损》:是《易经》六十四卦之一,兑下艮上。《易经·损》卦曰:“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行事,只要有诚心就会有大吉大利,就会少有错失,合乎正道,就会总是取得胜利。又卦,象曰:“损下益上,其到上行。”意思是讲“损”与“益”之间的转化关系。这里是指,盟友攻敌可能会遭受损失,但他们的损失正可换来你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