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书桌抽屉时,指尖触到个硬壳笔记本,翻开才想起是去年想写小说的草稿本。第一页写着人物名字,第二页画了张潦草的场景图,第三页只写了半句话:“雨天的便利店,她递过来一把……”后面是空的,纸页边缘还留着当时咬笔杆的压痕。
原以为“未完成”该是件可惜的事,可盯着那半句话,却突然想起当时的心境——某个周末雨天,我在便利店躲雨,看店员给忘带伞的老人递塑料袋,心里突然冒出来写故事的念头,兴冲冲回家翻出本子,却在写“递过来一把”后卡住:递伞太俗,递塑料袋又怕不够浪漫,纠结着就搁下了。如今再看,那没写完的半句话,倒比完整的故事更有滋味,像留了个小口的糖罐,能闻到甜,却不用急着吃完。
后来发现,抽屉里藏着好多这样的“未完成”:织了一半的围巾,毛线团还缠在针上,是去年想给朋友当生日礼物,却因为突然出差断了线;画了半截的明信片,只涂了天空的蓝,是某天傍晚看到好看的云,想画下来寄给远方的人,却被临时的电话打断;甚至还有包没开封的茶包,标签上写着“等降温了喝”,结果冬天过去,茶包还躺在抽屉里。
从前总执着于把每件事做完,觉得“未完成”就是“没做好”。比如学生时代,作业没写完会焦虑,画画没画完会烦躁,连拼图少了一块都要到处找。可长大后慢慢明白,生活本就不是所有事都能画上圆满的句号。就像那织了一半的围巾,虽然没送出去,却记着当时挑毛线时的认真;那画了半截的明信片,虽然没寄出,却藏着当时看云的心动;那包没开封的茶包,虽然没喝到,却留着对降温的期待。这些“未完成”,不是遗憾,而是给时光留的小缺口,让回忆有处可钻。
我曾试着补完那些“未完成”。比如找出那团毛线,想接着织围巾,却发现针法早忘了,织出来的纹路歪歪扭扭,反而没了当初的味道;比如想把明信片的云画完,却怎么也调不出当时的蓝色,只好作罢。原来“未完成”有它自己的保质期,过了那个心境,再怎么补,也找不回最初的感觉。倒不如就让它们留在抽屉里,保持着当时的模样,像封存了一段没拆封的时光。
现在我也开始接受生活里的“未完成”:写文章写累了,就先停在半句话,明天再写;拼图少了一块,就把空缺处对着阳光,看光影落在上面;甚至计划好的旅行,因为天气取消,就改成在家看纪录片,也能收获另一种快乐。不再执着于“必须完成”,反而觉得日子轻松了许多,像给紧绷的弦松了松,能听见风穿过的声音。
抽屉深处的“未完成”,其实是生活给我们的温柔提醒:不是所有事都要追求圆满,那些没做完的、没实现的、没说出口的,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它们像散落在时光里的小问号,不用急着回答,只需偶尔翻开抽屉,看见它们,就能想起当时的心动与期待——这就够了。毕竟,人生本就是一场带着“未完成”继续往前走的旅程,那些缺口里,藏着的是下一段惊喜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