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陈奕迅有一首歌《十年》唱道:
十年之前
我不认识你 你不属于我
我们还是一样
陪在一个陌生人左右
走过渐渐熟悉的街头
十年之后
我们是朋友 还可以问候
只是那种温柔
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
歌中表达了,十年的时间足以改变一个人,让我们成为了不同的“你”与“我”。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学家赫伯特·西蒙就和埃里克森一起建立了“十年法则”。他们指出:要在任何领域成为大师,一般需要约10年的艰苦努力。俗话说的“十年磨一剑”,“台下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都是说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和成就,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磨练。
“十年”是一万小时的另外一种表述方式。
二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三
一万个小时是怎么算出来的?
格拉德韦尔一直致力于把心理学实验、社会学研究,对古典音乐家、冰球运动员的统计调查改造成流畅、好懂的文字。在调查的基础上,他总结出了"一万小时定律",他的研究显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需要练习1万小时——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每天3小时的练习只是个平均数,在实际练习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可能不同。
四
为什么是一万个小时?
“一万小时法则”的关键在于,一万小时是最底限,而且没有例外之人。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7500小时也不行;一定要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这等于是在告诉大家,一万小时的练习,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上世纪90年代初,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在柏林音乐学院也做过调查,学小提琴的都大约从5岁开始练习,起初每个人都是每周练习两三个小时,但从8岁起,那些最优秀的学生练习时间最长,9岁时每周6小时,12岁8小时,14岁时16小时,直到20岁时每周30多小时,共1万小时。
在大量的调查研究中,科学家发现,无论是在对作曲家、篮球运动员、小说家、钢琴家还是象棋选手的研究中,这个数字——10000,反复出现。
这是“一万小时法则”被提出的事实论据。
五
“一万小时法则”在成功者身上很容易得到验证。
作为电脑天才,比尔·盖茨13岁时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电脑终端机,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7年后他创建微软公司时,他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超过了1万小时。
音乐神童莫扎特,在6岁生日之前,他音乐家的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了3500个小时。到他21岁写出最脍炙人口的第九号协奏曲时,可想而知他已经练习了多少小时。象棋神童鲍比·菲舍尔,17岁就奇迹般奠定了大师地位,但在这之前他也投入了10年时间的艰苦训练。
一万小时定律的成功代表大画家达·芬奇,当初从师学艺就是从练习画一只只鸡蛋开始的。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变换着不同角度、不同光线,少说也得练习10000个小时,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从最简单一万小时定律提法来源于《异数》最枯燥的重复中掌握了达到最高深艺术境界的途径。这才有了后来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写出《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5岁时开始看历史,《上下五千年》他11岁之前读了7遍,11岁后开始看《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然后是《明实录》、《清实录》、《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明汇典》和《纲目三编》。他陆陆续续看了15年,大概总共看了6000多万字的史料,每天都要学习两小时。把这几个时间数字相乘,15年乘2小时再乘以360天,等于10800个小时。所以在海关工作的他,才能白天当公务员,晚上化身网络作家,在电脑前码字。
从台湾超级星光大道走出来的萧敬腾,15岁时学习爵士鼓,18岁时开始在酒吧、餐厅驻唱,每天要唱很长时间,跟好几个场子,时间最长的时候,一天超过12个小时。
从心理学上分析,用上千上万小时来做一件事并不是一件理性的事。其实对于成功者来说,不管练习的过程枯燥与否,有趣与否,他们都必将付出远远超出常人的代价。
六
10000小时是绝对的吗?
有一种状况是,你根本不需要10000小时,你就能够成为一个杰出的人。只要你能够专注在几百个小时在这件事情上,你就会有突破,成为一个专家。
还有一种状况是,就算超过了10000小时也没用。如果每天只是做一些“简单的重复”,哪怕你再怎么勤奋,“一万小时定律”也不会自动生效。简单的道理,比如说一个看大门的大爷,他看这个大门已经超过几万个小时了,但是他有没有成为保安的高手呢?你炒了五年的菜就能当餐厅老板吗?开了五年的出租车就能成为赛车手吗?
所以练习10000小时还不够,还应该刻意练习。
人们对背诵圆周率这件事情有独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就有背诵圆周率的情节。在最早1973年的时候,有一个人叫作斯宾赛,理查德·斯宾赛,他创下了一个前无古人的纪录。他背了小数点后511位。但是这个纪录后来被一名美国人打破了,叫大卫·沙克尔。他背诵了圆周率小数点之后1万个数字,能够背到1万个数字。再后来是印度的叫米纳的一个人,他后来背诵到了小数点后7万个数字,这是有人验证过的,这是7万个数字。最后有一个叫原口证的日本人,他声称背到了小数点后,不可思议的10万个数字。
这说明我们的大脑是在不断地成长的,我们的大脑在随着我们锻炼的过程当中是在不断地改变的。所以如果你愿意训练自己,你愿意挑战的话,你就一定能够不断地去突破前人的这些成绩。
七
什么叫刻意练习呢?
《刻意练习》这本书给我们提出3F原则: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纠正(Fix it)。
如果你想要成为某一领域里特别厉害的人,第一件事就是要专注,你一定要下要足够的专注,你做这件事情要专注。
格拉德韦尔在《异类》里举了一个例子,披头士是怎么成为很牛的歌手的?披头士是写歌厉害。他们的声音,他们演唱的技巧、方法其实跟别的歌手差别没有那么大。但他们写的歌比别人好听,所以它的刻意练习是发生在写歌的这个层面。他们用了无数个小时不断地去学习写歌,不断地去遣词造句,不断地去研究这个旋律,这才是他们成功的刻意练习的来源。
其次,你要找人给你反馈。告诉你哪里做的不好,哪里做的好,比如我们可以成立互助群,找一群目标兴趣相同的人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也可以请专业老师指导。
同时,当发现问题时,要及时纠正,方向不能错,有句话不是说方向错了,越努力越远吗?只有正确的练习,刻意的练习,才能够不断突破我们的舒适区,让史们成为想成为的那个人。
《刻意练习》最后一部分,这样写道:“当我们意识到,在各行各业中最杰出的人物之所以占据那些地位,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具有某种才能,而是因为他们通过年复一年的练习,充分利用人类的身体与大脑的适应能力而提升和发展了自己的能力,那么,这种颠覆就开始了。”
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参考书:《异类》格拉德威尔,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美)丹尼尔·科伊尔,
《刻意练习》安德斯·艾利克森与罗伯特·普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