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每到夏天,夫人就带着彻彻回张北度假,那里的夏夜,凉爽得要盖棉被才行。自从孩子开始练鼓,北上度假不得已取消。不过还好,每周六的机器人组装和打鼓时间,我可以单独在家,欧耶!
在家干嘛呢?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让先生消停的夫人。走之前,该干的活,一一安排停当,这才心有不甘地出门。洗碗、吸尘、拖地、刷鞋、买菜……,抓紧干起来,早干完早解脱,嗯!
收拾停当后,要么在阳台上品茗听乐,要么看看碟,不装,还真不大看书,尽管家里的书不少。这几乎是人类的通病,囤积书,但并不真正喜欢读书。有些人特别喜欢在一排装满书的书架前留影,显得很有文化的样子,反正我不大好意思那样。
今天看了个碟,《冒牌老爸》。本人看电影,注重对剧本结构的品评,有时甚至会萌发做个编剧的冲动。
剧本相当紧凑,围绕一个情字做文章,探讨父子相处之道,细节设置尤其精致,给人深刻印象。比如单亲家庭出身的五岁幼童弗兰克,母亲患癌去世,阴差阳错被男主人公收养。从小没有父亲陪伴的男孩,极度缺乏安全感,凌晨两点不睡,睡则必须搂着玩偶,必须要开着灯,过马路不牵着手就不敢挪步,频繁尿床……,各种细节让一个缺少父爱的战战兢兢的幼童形象相当有感染力,给人极其真实的观感,呼应了男主人公对孩子教化的意义。
通过巧妙的情节,扎实的细节,影片赋予每一个角色以生命,包括流浪汉、送餐员、法官、同性恋律师这些打酱油的小角色,都是如此活灵活现。
男主人公以典型的西方式父子相处或教育方式温暖这个幼小的心灵。比如,平等相处,不施加压力,引导孩子做选择,培养孩子自信心,以体育修德,以幽默塑造性格等。影片中有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总是告诉孩子这个世界是什么,而不是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的奥秘,最后不少孩子疯了。
在男主人公的倾情照料,轻松陪伴,幽默指引下,弗兰克逐渐变得开朗、自信、健康。
看了这个片子,顿时觉得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人们往往习惯性地赞扬母亲的伟大,却对父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电影中这个冒牌的父亲,给人太多启示,让我意识到了中国式亲子关系中某些亟需改进之处,也认识到自身教育方式的僵化和不足。
你看,本来是个休闲消遣活动,硬是搞成了一个挺严肃的事。其实这电影需要抓紧再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