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是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崇尚贤能的人,百姓便不会相互争夺;不珍惜稀有之物,社会便不会有偷盗行为;不显现能够诱发贪欲的东西,以使百姓心思不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社会的原则是,使百姓能够吃饱,强健筋骨。使百姓没有贪欲,使有贪欲的人也不敢妄为。只要遵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国家。
在古时候但凡有些报复或者说要有所作为,都离不开当时的政治体制。老子的思想大多为统治者服务,教导统治者如何治理国家,如何管理下臣。
治理一个国家,安居一个社会,管理者不能随意树立标杆,政治手段去干扰社会的发展。不去崇尚贤德之人,其实这里老子所说的并不是说一个国家不去吸纳和接受贤才出众的人,而是指顺应社会发展,贤良才德应该是百姓的自然选择,如果举国上下都以此为标杆,社会必将大乱,百姓便不能够安居乐业。不去推崇物质的珍贵,百姓便不会有盗窃的心理。人都有目标和欲望,但不是贪欲,君主如果不随意的去标榜推崇事物,便不会勾起百姓的贪欲,民心就会安定。
老子认为治理国家,应当减少百姓贪欲,但不去控制百姓为满足自己生存而生出的合理欲望。人生而有欲,但若是超出本身便成为贪欲,如若一个国家都是充满了贪欲,就离覆灭不远了。所以老子提出以“无为”的方式来治理国家,一切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百姓知识丰富,事物价值高,这些都应该是自然发生,而不是君主去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