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开学季,一则新闻却令人深思:多所高校被新生“放鸽子”,录取通知书无人签收,部分民办院校甚至出现上千新生集体录而不读的情况。这背后,是学生和家长对大学教育性价比的深刻考量——花费数年时光与不菲金钱,换来的仅仅是一纸文凭,却难以获得实实在在的职业出路,这样的大学,如何不让人心生犹豫?
如今,不少大学生在毕业之际陷入迷茫。从知名学府到普通院校,毕业生们怀揣简历四处奔波,却发现心仪的岗位要么要求与所学专业严重脱节,要么竞争激烈到令人望而却步。数据显示,2025年应届生就业落实率仅72% ,而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技术岗位空缺率达35%,“有人没事干”与“有事没人干”的矛盾凸显。
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宛如与时代脱节的老唱片。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部分院校仍执着于传统专业的扩张,却忽视了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比如,一些大学的文学、历史等文科专业持续招生,培养出的毕业生数量远超文化、教育领域的吸纳能力;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虽开设院校逐渐增多,但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却难以跟上产业发展的速度,导致学生所学知识滞后于行业前沿,毕业即面临淘汰。
走进大学校园,课堂上填鸭式教学屡见不鲜。教授们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授理论知识,却很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工作。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各种编程语言和算法,但缺乏实际项目的历练,当面对企业真实的开发需求时,就会发现自己像纸上谈兵的赵括,空有理论,却无从下手。实践课程的缺失,让学生与职场之间的鸿沟愈发宽广。
在就业指导方面,许多高校的服务形同虚设。学生们往往到了毕业季,才匆匆得到一些求职技巧的培训,如简历制作、面试礼仪等。而在职业规划、行业认知等关键领域,学校的指导几乎为零。学生们在选择专业时,常常仅凭一时兴趣或家长建议,对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行业发展趋势缺乏深入了解。等到毕业找工作时,才惊觉自己的职业道路充满迷茫。
大学不能仅仅是知识的象牙塔,更应成为连接校园与社会、知识与职业的桥梁。在专业设置上,高校应像敏锐的市场观察者,紧密跟踪产业变革的风向,及时调整专业布局,开设契合市场需求的新兴专业,优化传统专业的课程内容,培养复合型人才。
教学方式也亟待革新,要从理论灌输转向实践育人。高校不妨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有机会参与企业项目,积累实战经验。同时,邀请企业专家走进校园,开展讲座和工作坊,为学生带来行业最新动态和实用技能。
从新生入学的那一刻起,就业指导就应贯穿大学四年。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举办职业体验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尽早明确职业目标,制定个性化的成长路径。在求职阶段,提供一对一的简历修改、面试辅导等精准服务,助力学生顺利就业。
大学给学生的不应仅仅是文凭,更应是通往未来的可靠出路。只有解决好学生的就业难题,大学才能真正赢得学生和社会的信任,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栋梁之材,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