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汉族善制火腿、腊肉,如《舌尖上的中国》也拍摄过云南的诺顿火腿;而在云南的回族则擅长腌牛肉干巴,其中寻甸、会泽、景东等回族聚居区产的为最好。
牛干巴早在2009年就被被列入昆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腌制牛干巴所用牛肉,以黄牛肉为佳,辅以适量食盐、花椒等调料,采用搓揉、腌渍、晾晒、风干,待其牛肉香味散出便可食用。
回族人牧养黄牛和腌制牛干巴一样,有着悠久历史。独特的喂养方法和腌制工艺,使本地牛干巴既色鲜味美,又便于保存。
传统腌制牛干巴的时间一般在“寒露”节令前后,因为一方面,此时的气温最适宜腌干巴,另一方面菜牛喂到此时正好膘肥体壮,是最佳的屠宰期。无量山牛干巴以肉壮、形佳、色鲜、味美而享誉四方。
根据牛干巴制作传承的技艺,腌制地道的牛干巴,必须要经过选料、屠宰、切割分块、晾干降温、放盐搓揉、入坛腌制、晾晒整形几个步骤。“每个步骤都不能马虎,稍有差池就会影响干巴的品质。”
切割非常讲究,要按照牛的生理结构从肉的间隙处运刀将牛肉分割。回民一般由“阿訇”(回族神职人员)执刀宰牛,剥皮、取肉、剔骨也要由回民工人按伊斯兰信仰要求进行。牛的各个部分都切割整齐,一般切成24块,而无量牛干巴选取的是优质后腿肉制作。
搓揉是腌干巴的关键环节,揉得越好干巴越酥嫩爽口。将晾干的牛肉用盐(4%的比例)搓揉,待牛肉被揉得很软,肉的表面起毛刺时,才算达标。
随后把揉好的牛肉放入专门的陶坛中密封腌制10—20天,然后晾晒整形,经过数天曝晒后的干巴表面稍硬并呈现出漂亮的栗色,就可以挂入室内通风处贮存。
牛干巴做法和吃法花样极多。牛干巴最常见的吃法是油炸和炒。油炸的干巴上餐桌叫油淋干巴,这种吃法最普遍,也最常见;炸嫩一点则柔韧有嚼劲,炸透些则脆香。炒的话,干巴可以和很多食材搭配,比如青辣、干椒,也可以和云南的野生菌类如牛肝菌一起搭配爆炒,绝对是云南一绝。
尝过干巴,那股满满的牛肉香流于唇齿之间,久久难忘。它是回族人民保存美味的智慧结晶,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无量牛依托无量山独特优势与当地农户紧密联合在一起,选取最新鲜的牛肉、牛肉原切部位,纯手工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