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一本有声书《翻转式学习》。由拉塞尔阿克夫和丹尼尔格林伯格合著。前者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荣誉教授,后者是一个创办了新型学校的实践者。这里我吐槽一下,沃顿商学院不是哈佛的,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因为沃顿两个字比宾夕法尼亚这个大学更有名气,不少人居然跟我说过“哈佛的沃顿”。。。。哈佛大学表示一口老血喷出来好嘛!宾大是很好的学校,切记切记!
闲话少说,我要用最少的字来概括这本书,节约各位看官的时间:
第一,大众教育是人类社会工业化的产物,目的是创造适应机器时代的螺丝钉,而人类要逐步步入后工业时代了,那么我们反思一下,教育的目的是不是也要随之改变呢?
第二,教会别人一种知识和学习一种知识,你思考一下,哪一种给人的印象深呢?必须是教别人的人反而印象更深--自我学习、自学的重要性。
第三,学习是从数据、信息、只是、理解和智慧五个层级逐步上升的。智慧是教不了的。要自己探索出来。
第四,没有学习动力的话,再厉害的学习能力也没有用。没有航向的船怎么也驶不到港口。
第五,考试体制下的学霸不一定就会学习。
第六,学科划分是没有意义的。
稍微思考一下,我感觉挺有道理的。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分学科,分专业,哪一次不是“其实我也不知道我的兴趣是什么,听说理科好就业,我学理科吧”或者“我数学不好,我学文科好了,高考容易出高分一些”“这个专业就业前景不错,就听爸妈的话,选这个专业吧”从教育开始到结束,都是为了制造适合社会化大生产、工业大生产的螺丝钉。教育注重“听说读写算”说白了这样的普世教育,就是想要培养出一种适合公司的社会人。我们从小靠背书、默写、听写等等方式把知识填在脑子里面,而我们从来没有问过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我喜欢什么?
第二,我会学习吗?我遇到我喜欢的东西,我自己知道怎么学习吗?
第三,学习使我感到智慧提高了吗?
第四,我有学习一样东西的内在动力吗?
第五,我是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第六,我有没有可能文理兼备?
其实拷问一下自己的内心,大多数人估计都会蒙圈了。不过是随着波浪的海藻,飘到哪里是哪里。
社会无处不有竞争。我们很多人以为考试的胜利者,就已经赢得了这场竞争,然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考试并没有办法赢得人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一毕业就失业,毕业了却发现自己一无所有,连方向都没有。因为我们这么多年,都在“假学习”,不是“真学习”。没有获得学习的能力,那么当然接受完了教育就感到茫然无措了。持续学习、终生学习、获取智慧和灵性,需要的不仅仅是坚持,还需要方法!
作者给人生的每个阶段进行了学习的规划,我加上我的意见,整理如下:
第一,学龄前,以探索未知、玩耍为主要,尽量接触更多的外界,培养智慧的启迪。与其上语数外培训班,培养艺术细胞貌似更加合适。建议多接触社会,参与活动。
第二,小学到高中,学习知识和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论。注意培养逻辑思考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抓住自己的学习动力。
第三,大学,找到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保持学习动力,继续深化学习方法。融入学习环境、自我选择学习内容。
第四,研究生,研究生应该是职业教育。不是研究性的,而是学习能在职业发展中有利的知识。工作多年的人也应该考虑念研究生,而不是觉得大学毕业上才应该念研究生。这里尤其重要,研究生教育就应该是职业导向的。而国内一些学校,把研究生当做资源使用,给导师做研究打下手,免费使用劳动力。
第五,博士,那就真的是在内在动力驱使下,系统性地进行研究学习了。
第六,终生学习。老年人以后将不再有退休这种模糊的概念。现代医学和信息技术条件下,老年人也应该不断学习,甚至继续为社会服务、创造更大的价值。
有的时候想想,我们当代有很多搞笑的逻辑。例如,清华北大毕业生买不起清华北大学区房,那么投资学区房的意义在哪里?再例如,我终于毕业了,可以不用再学习了,要好好玩!
拜托,除非你归西了,没有人可以靠学校里面的教育吃一辈子!北大清华毕业了被社会淘汰的还少吗?只是他们都默不作声地消失在人海了,而只有成功者才会跳出来展现自己。我的父母念书的时候智能手机都没有出现的,他们如果现在不学习,那么就不能享受到智能手机的便利!难道你指望知识和技术在你毕业的那一瞬间都冰冻起来,不再发展?我的父母现在微信用得很溜,经常发语音,还要发朋友圈。你看,持续学习带来的便利和快乐是巨大的!
看了《翻转式学习》,我觉得要翻转的不仅仅是思维,还有行动。无论你处在人生中的哪个阶段,现在开始行动都不晚。喂,说的就是你啦,别看手机了!快关了这篇文章,该干嘛干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