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超长的电影,3个小时,但看下来感觉时间慢慢的流过去,并不累。
一部关于萧红人生历程的电影。
电影里演的最好的是王志文的鲁迅,其次是冯绍峰的萧军,汤唯的萧红,黄轩的骆宾基。
只看过萧红的《呼兰河传》、《商市街》。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这确实是我对东北的印象,她文字极简,没有色彩,勾勒出来的却是一幅旧而清楚的画面。
萧红是在80年代忽然就火起来了,她符合女文青对自由不羁的一切想象。
初恋的是表哥陆振舜,这段爱情终因已婚的表哥理智战胜了情感,而让年轻的萧红知道了了爱是如此的伤人,多年以后,她审视自己,仍能看到心灵上,深深的一道伤口。
在哈尔滨的时候,无依无靠没钱,找到了当初逃婚的汪恩甲,在电影里,萧红痛快地对付着一条鸡腿,然后便在一个小旅馆里同居了,萧红这段时间有饭吃,有衣穿。汪恩甲在某个午夜欠着半年店钱跑了,怀孕的萧红困守旅馆的杂物间。
生命中相守时间最长的男人出现了,萧军,萧三郎,那时候几个文学青年加一起也凑不起店钱。
后来就是端木蕻良。
鲁迅为她的《生死场》做序,“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不能说鲁迅不了解萧红,只能说,了解一部分。
鲁迅们关注社会的时候,是他们有这个能力,从而有这个抱负和胸襟。
萧红只能看到自己,一生凄苦,以及周围的苦。她没有抱负,也没看到社会的黑暗,社会是怎么的,她不管,无论什么样的社会,她都要在这里生活,她只想能从生活中赚个馍头。
萧军、丁铃都奔赴延安,投奔到时代的洪流当中,萧红说,我只想过生活。
她不了解这个时代,也不想了解这个时代,她一生都在缺钱和投靠别人当中渡过,唯一的黄金时期是在日本的时候。
周围的人说她的作品天成,萧军的作品是努力而成。这实际上是恰当的。萧红写的是刻在骨子里的回忆与痛苦,就如同她手上的冻疮,即使好了,不痒了,她仍然无时无刻不记得。
电影里许广平先生说:她这么会写饥寒和贫穷,饥寒和贫穷谁不晓得呢?她却写得如此触目惊心。
“带著一元票子和一张当票,我怏怏地走,走起路来感到很爽快,默认自己是很有钱的人。菜市,米店我都去过,臂上抱了很多东西,感到非常愿意抱这些东西,手冻得很痛,觉得这是应该,对于手一点也不感到可惜,本来手就应该给我服务,好像冻掉了也不可惜。走在一家包子铺门前,又买了十个包子,看一看自己带著这些东西,很骄傲,心血时时激动,至于手冻得怎样痛,一点也不可惜。路旁遇见一个老叫化子,又停下来给他一个大铜板,我想我有饭吃,他也是应该吃啊!然而没有多给,只给一个大铜板,那些我自己还要用呢!又摸一摸当票也没有丢,这才重新走,手痛得什么心思也没有了,快到家吧!快到家吧。”
没经历过困窘的人,如何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她写的就是日常生活,她不伟大,她是个女人,写作也是为了生活,投靠男人也是为了生活,放弃孩子也是为了生活,她想自由,也要生活,她的心灵是自由的,身体却没有多少时候是自由的。
她一直能听清楚自己心灵的声音,并奋力地按照这个声音生活。但一生就像一艘无帆也无舵的破船,悲凄与贫困的风把她吹到无数的港口和海湾。当时,之后,现在,很多人根据传闻对她加以猜测,在他们的眼中,她早已是另外一种模样…
“电灯照耀着满城市的人家。钞票带在我的衣袋里,就这样两个人理直气壮的走在街上,穿过电车道,穿过扰嚷著的那条破街。”
一直没有什么大理想的萧红,只想理直气壮的过活,理直气壮的吃馒头啃鸡腿,理直气壮的生孩子,理直气壮的去爱和被爱,理直气壮的书写文字,然后理直去壮的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