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洛斯曾强调人有七种基本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教育上,基于这一基本理解,教师首先要关心学生的基本需要,使学生感到有安全感和自尊感,当这些基本需要适当满足后,则应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他们天生有学习,求知和实现自己价值的愿望,关键是要善于引导学生,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为重要或有所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默里将其定义为“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完成困难的任务”的驱力。生活中,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且追求成功的学生往往会选择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没有自信经历失败的学生玩玩会选择捷径或者是逃避。在教学上,根据这一理论,一方面应对不同成就动机水平的个体安排不同的情境和难度不同的任务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对于力求成功的学生,应对其布置新颖并且有一定难度的挑战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若任务过于简单,则会使他们失去学习挑战热情。对于避免失败者这类学生应对其布置能够使其取得成功的任务,增加他们的自信和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由于力求成功的动机比避免失败的动机具有更大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的人际环境,主要包括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学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与师生关系的和谐呈正比,即“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师生之间相互信任和理解,情感融洽,就易于形成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班级中同伴关系对课堂教学也有重要影响。同伴之间的协作、竞争、争论、模仿、观察、判断、理解等影响着学生的成就和观念。课堂教学气氛,主要指班级集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它是在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情感状态,其中包括了师生的心境、精神体验和情绪波动,以及师生彼此间的关系,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集体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气氛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支持型气氛,一种是防卫型气氛。前者是积极健康的教学气氛,后者则是消极的。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教学的反馈信息,从而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取得理想因此,创设优良的课堂教学环境不仅是实现课堂目标的必要条件,更是体现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