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学院 18小教文 刘敏
古人云:“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便可鉴古今通外,读书方可品百味。古人喜藏书,十几册,几十册……更有甚者“丹壁藏书三万册”。亦爱读书,即使家徒四壁。宋廉幼年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便“手自笔录”,可见,书与古贤人是不可或缺的,读书,于他们而言是件神圣的事。而读书于读书人而言,宁可三餐不食,不可一日无书。读,不单单是读其句读,更是要细细品读,品读字句,品读情感,品读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乐趣。袁枚曾说“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大抵便是如此。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读书,只为品那《山海经》的怪诞之趣。幼时的鲁迅先生,还未识文断字,便在远房叔祖的影响下对有着绘图的《山海经》无限渴慕。他渴望看到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对于孩童而言,这莫过于最好的兴趣启读物。
读书,只为品那“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勤勉之趣。勤学,以书相伴中使饥寒交迫的宋濂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夜读的美谈,激励了多少莘莘学子。从顽皮无知到闭门苦读,史学家万斯同终著成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 读书,只为品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闲之趣。陶渊明辞官还乡之后,耕种之余,还拣一二旧卷,倚着门前柳,就着斑驳日影,在一片绿意之中,细细品读,那字字句句悸动着心灵,拂去了劳累,然后听风入眠,不惹情丝,不叹苍凉。
生命不息,阅读不止,“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读书,不断地阅读,方有源源不止的灵感,朱熹有诗云:“问泉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读书,如那藏酒,时间愈久,酒香愈烈。寒来暑往,四季更迭,读过多少书,收获多少至真哲理,不必一一计较,浮生不过一梦间,不如就一程山水一程书,新卷旧卷度流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