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智商有问题呀?”
“你简直就像个混混!”
“你这样的孩子能有出息吗?”
“一看就知道是你写的难字!”
“你怎么永远是我们班习惯最差的那一个?”••••••••
身为老师的你,在从教的岁月里说过类似的经典“标签”话语吗?也许你会辩解道:“当学生不听化,气极了时,谁能保证可以心平气和、温柔教导?” 然而,就是这样“理所当然”的标签话语,可能让学生的未来人生定义在“标签”的围城。
一名大学音乐教育家曾经讲过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可能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儿子从小就喜欢唱歌,唱歌时总是投入又享受,歌也唱得很不错,还经常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夸奖,我发现唱歌时的他总是自信和快乐的。上初一后,儿子突然变了,不知从那一天起,我们再也听不见儿子的歌声,曾经阳光活泼的他,突然变得冷漠、孤僻起来。原本以为是青春期的正常表现,我们一直没有干预,耐心等待着儿子的自我调整。可一等就是一年多,儿子依旧那样,不再活泼快乐。终于,一次促膝长谈中我找到了其中的缘由。刚上初一时,一次音乐课上,老师抽他起来唱歌,儿子大方站地起来,努力又认真的唱完歌曲,但因为此时的他已进入变声期,歌唱的音色、音准比起以前差了很多,歌唱的效果确实不好,当时他对自己也有些失望,不知所措,而音乐老师接下来的评价却把他拉入了谷底。“你的音准太差了!上课在干什么?”从那以后,儿子就再也没开口唱过歌。
“你的音准太差了,上课在干什么?”当这样的话语,被学生当做自己的标签,藏进心里后,就如同一座大山,挡住了前行的光亮,压住了曾经的自信与勇敢,学生未来的人生可能就因此而改变。
当然“标签”效应有坏,就有好。
我任教的班级有一名很特别的男生,据说是他们班的三项纪律保持者:个子是班上最高,体重是班上最重,成绩是班上最差。在课堂上的细心观察,我似乎也对这些“标签”有确实名副其实的认同感。直到那一天:“同学们,刚才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有一个孩子听得无比投入、认真,冬冬,你来回答老师的问题。”被叫到后,东东磨磨蹭蹭地站起来,结结巴巴地回答了问题。“回答完全正确,看不出,你还是个有音乐天赋的孩子,继续努力,你以后一定越来越棒!”话音刚落,东东站得笔直起来,从来没见过他这样提拔的身子,从来没见过他如此亮眼的目光。从那以后,我时常会故意找机会关注他,继续表扬他。他也开始在我的音乐课堂上继续活跃下去。有一天,他尽然自告奋勇地申请担任音乐课间行进的领队。我真切地感受到一颗觉醒的种子正在积极生长,蓬勃向上,难道这就是标签的力量?
作为社会生活的主角,人人天生有不同,每个人一生的历程都将有无数不同的标签与之同行。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当你的小种子们芸芸而生时,请慎重贴上你手中的标签,尽量将他们引向明亮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