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把这本书推荐给我一位朋友时,他的反应跟我第一次看见这本书时一模一样,“又一本教人怎么说话的书”。当我翻开它的时候才发现,内容跟我想的大相径庭。
我的性格比较内向,内心比较敏感,所以看这本书深有感触,每翻几页便大呼真实。文字格外质朴,通篇甚至没有几个成语,就像村口大爷大妈在唠家常,一件事拉出十件事,一个人扯出十个人。可就是这碎碎念一般的三十多万字,却让人欲罢不能。只因他把国人人心难测表现得淋漓尽致。
下面是书中的一个小故事,大家感受一下:
有一个剃头匠叫老斐,别的毛病没有,就是剃头的时候爱叹气,剃几刀就‘唉’一声。有一天去一个东家里剃头,几十口伙计,最后一个剃完已经快日落西山了,准备收拾东西回家。这时东家家里来了一个朋友,叫老褚。老褚寻思头发也有点长了,今天就顺便剃一下吧!剃头时老斐毛病又犯了一边剃一边叹气,老褚可不乐意了,跳起来就骂:“****,多剃一个**头,又不是不给你钱。”还是东家出来解释,这事才算过去。
这种由小事引起的误会,在生活中可比比皆是。和老婆吵架了,她去洗碗时不小心打碎一个,本就是无心之失,在我心里那就成了故意发脾气。
“人相互有了隔阂,对方便无做得对的地方;本来是为了对方考虑,对方也把你想成了另有想法 ”
说话本身不累,背后的人际关系可太累了。中国人特有的含蓄就注定了一句话不能只当成一句话,还要琢磨背后的深意。会说话的坏话能说成好话,不会说话的好话也能说成坏话。
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一个人独处不叫孤独,一个人想找另一个人说话才叫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