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是怎样的?
上面是我今天要研判的话题。
相信世界上的近八十亿人都思考过这个问题,也相信人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思考过这个问题。不错,古往今来,东西方的人们也都思考过。如果考究他们的派别,他们中有的是文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有的是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也有经济学家和哲学家,等等。像我们这样大多数的普通人,都玩味过“世界”二字。
谁是对的?
他们?我们?名人?普通人?
不可否认,身为这个世界中的一员,名人和普通人都有资格定义这个不普通的世界。
同样不可否认,无论对于什么样的人,一旦问题涉及到世界的本质时,可能都会绞尽脑汁而不得其解——这很正常,似乎穷尽了古今来所有“智者”,也未必有几个真正理解其意的。
你去问数学家,他可能会回答:世界是数和形的统一。
物理学家:世界是基本粒子的集合。
哲学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总和。
……
抛开孰对孰错这个问题不说,先单看下面这句话:
你只能看见你想要看到的东西;看不见自我认知之外的世界。
初看时觉得些许绝对,倘若玩味一番,理趣自得。
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就好比可观测宇宙——一个以地球为球心的半径为460亿光年的庞大球体,站在这个大球之外,任何物体发出的光都无法被你接受到。我们认知的世界也是一样,我们一生要去不同的地,接触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我们的所见所闻,先是成为感觉,再经过记忆与运用,最后形成阅历,也就是对某个事物的总的把握和认识。于个人,不论是平凡的人还是大科学家,这种对一个事物形成的阅历对他而言就是对一个事物的全部了解。而倘若你有幸在某个夜晚独处,你可能又会思考你的不同阅历之间的联系,然后你可能会悟出某个哲理——即顿悟,这就是你得出的不同事物之间的一个心得。那个心得不见得放入四海皆准,但却是你拿自己的人生去博得的一个结果。
你的一生的心得和体会,感觉和经历,常识和知识,综合起来,就会形成你对这个世界的总体看法,这就是你所认识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你的,独一无二的,与别人的没有任何关系。
其实上面说的世界,是指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即世界观。而我今天所探讨的世界,是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世界,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只有一个,而世界观却因人而异,拿一个人的世界观作为真实世界的图景,显然是错误的。
为了严谨地说明世界,这里首先提出几个公理。
公理1:世界包括认识者和被认识者。
公理2:认识者可以正确认识世界。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人类现有知识,公理中说的认识者是指人,而且被认识者包括认识者。
认识者认识世界,正确的认识就是科学的世界观,因此,我们说科学的世界观正确反映了真实世界。科学的世界观,简称科学,其通常分为三个分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形式科学。下面将通过分析科学的特点,得出世界的定义。
自然科学,顾名思义,研究的是自然现象的运动规律。自然现象主要包括物理现象、化学现象和生命现象。
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现象的运动规律。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
形式科学,其研究对象不是基于真实世界的具体事物,但其科学方法可对真实世界进行建模。包括数学、逻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
从三大科学分支可以看出,科学是研究事物运动规律的知识系统。人类的科学领域由科学研究者和研究对象构成。科学研究者是指上面说的指认识者,而研究对象即被认识者,其决定了科学的分类。被认识者取材于人类所看到、听到和经历的事物,即包括人类、自然界和社会等,所有的被认识者组成了世界的部分。之所以说是组成了世界的部分,是因为受时间、人类的感官、技术和伦理道德等因素,人类认识的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且世界又是永远变化的,人类认识世界也是困难的。但因为人类认识世界而形成的许多理论经得住实践的检验,这些认识就是科学的世界观。
考察过人类的科学领域后,现在我们得出将得出:
公理3:世界是一切存在形式的集合。
公理3阐明了世界的定义,下面来探讨开篇提出的问题:世界是怎样的?
研究这个问题需要继续深入分析人类的科学领域。
科学具有同一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形式科学为思维工具和语言工具,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工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都是一种形式,其文字语言包括公式公理,并不等同于真实世界,而是真实世界的描述模型,是一种思维模型。我把这种科学能正确描述真实世界的性质称作同一性。
科学具有真实性。值得注意的是,文字形式是思维的载体,而科学的过程是思维和实验的过程,科学本质上属于人类的精神文化范畴,是一种客观存在,即科学具有真实性。
上述性质我称之为推论1。
推论1:科学的世界观具有同一性和真实性。
接下来还必须强调主观和客观的问题。
客观存在是不依赖人的意志而存在的存在形式,主观是指人的意识活动。世界中的任何存在形式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的主观也是客观存在的,简称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人的认识是在人生的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包括科学的和不科学的两部分。
认识不一定正确,正确的认识不一定符合认识者的主观意愿。这里说的主观意愿,是包括真假判断、审美方式和价值判断在内的一切主观意志。例如,历史上早期人们认为地球是被一只乌龟驮着的,这一认识被后来的太阳系宇宙模型推翻,显然前者是错误的而后者是正确的,前者的认识当然不会影响真实世界的存在方式,不过是人类对自然界的错误理解罢了。
情感是客观存在的。情感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人都有情感,情感伴随人认识世界而产生,只可能对世界的表象产生影响,而不会对世界的本质规律产生影响。情感是高等动物特有的,其表现以人最为强烈。除此之外,世界不是情感的,任何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判断等都是认识者的主观意志,是客观世界在其脑中的反映。例如,我们有时说某个公式太冗长了,或是某个事物太难看了,这些被观察者失去观察者便失去了审美等判断的意义,但却是一种真实存在。
只有人的认识可以进行真假判断,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不可以进行任何判断。真是指认识符合现实,正确是指某件事物符合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大众共识。正确与否和真或假没有任何关系。世界的唯一性质是真实存在性。任何的判断只是主观领域,一旦放入其他存在形式时判断便失去意义。
由此归纳出推论2。
推论2:世界的唯一性质是客观存在性。
还需看到,世界具有规律,但也有偶然,规律与必然无关,我们说一个事物有规律,只是它的运动的大致趋向是这样,不代表可以在时间空间上预言一切。规律是一种存在形式,与本质也无关。
这里先谈现象和本质。
现象是一切能被直接获取的信息,但其存在不需要依赖获取者。获取途径包括人的感官和探测器等。本质是事物的固有属性。现象和本质构成事物,是客观的存在形式。事物在不同量(如时间和空间)的累积本身也是一种存在形式。现象和本质都是绝对无限的,但本质对现象是相对有限的。事物要依靠现象和本质而存在,现象是事物对其获取者的表现,本质用以区分事物,相同或相似的表现或本质称为联系。人可以获取本质。现象和本质是事物存在的最小单位,记作A。
A在特定过程量的累积称作事件,记作B。如,一个婴儿(A)在时间的累积下,由年幼变衰老,这是一个生命现象(B),是人在时间上的累积。又如,一个人(A)从大连到合肥,一路途径许多景点,这算是一个旅行(B),是人在空间上的累积。时间和空间都是描述过程的量,空间的累积伴随时间的累积。
B在特定过程量下重复出现称作规律。比如,仍然利用上述例子,人的生老病死,就是一个规律,不管是我,还是你,在不同地区和时区的人,都会重复上演生命现象,这就是规律。
由此得出公理4。
公理4:规律的唯一性质是重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