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
我们可以轻易的在各大平台上发布自己的文字、声音和视频,而不需要经过任何的审核。
在这种便利下,你会更真实的表达自己?还是更夸张的美化自己?
1.
无论是之前的人人、QQ空间或者现在微博、微信朋友圈,我们都在自主、自由的表达着自己。或许一开始大家的表达都很纯粹、很真实,但慢慢地为了更多的点击率、关注度和点赞数,我们开始慢慢的美化自己。
而现在,我们都知道包括自己在内,这些图像和文字都有一层完美的滤镜,虚化了那个真实的自己。
2.
几何学中有个概念叫“镜像的镜像是一个正常像”。
说的是在双重的镜像下,镜像中的物体会变成和参照物一致的正常像。
(为了验证,我偷偷的做了个实验)。
同样,作为社交动物的我们,在日常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都不免会带上一层叫做“社交礼仪”的面具。
那么,在网络这个更加虚拟的世界里,输出者不知道接收者的性别年龄性格职业等等,而接收者也不知道输出者的任何真实信息。在这种双重的盲向下,人与人沟通的真实性又有多少呢?又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双重的盲向,负负得正,才令网络上我们的表达更加真实?
3.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多面体,面对不同的人时展现的位面也不同。
面对家人、爱人、朋友、同事以及陌生人,你分别有一个不同的形象,每个形象也只会展示给特定的人群,而不会混用。
你不能因为看不到一个人的全部位面就说这个人面对你时是虚假的。就像小时候画的那个杨桃,五角星型是杨桃,椭球形也是杨桃,看的角度不同而已。
一个人最最真实的自己只在他独处时。而这恰恰是我们所不能知道的,即便是在1984里Big Brother的极端监视下,我们所能获知的也只是一个人在独处时的外在活动和说出口的话语,而不能知道他头脑里的所思所想。
曾记得有人说过,只有通过一个人的文字才能窥探到真实的那个他。
生活中的那个他,无论外表还是语言都有伪装性,而只有文字是不设防的,他的态度,他的思想体现在他的字里行间。
4.
TED上有个热门的视频叫“真实的你存在吗?”
大众理论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一个核心、一种本质、一种能够定义你自己,让你之所以成为你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人格。
这种核心人格特质到底是否存在呢?
演讲者Julian肯定了其存在性,但认为真实的自己并不是一种在你体内等着你去发掘的东西,而是外在的你通过一系列的经验来不断塑造的。它是一个整合体,整合了你过往所有的经历、知识、记忆和信仰,而且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的。
你当下的行动正一步步地塑造你真实的自己。
生活的我们为了这样那样的理由不能做到完全真实,但我不希望在网络里、在自己的文字中也要伪装。
这并不是我希望成为的那个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