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在生活中,经常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有的人,会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有的人,会给人一种冷漠的距离感,有的人,会让人厌烦不想再交谈下去,有时苦恼一个问题,当你遇到困难或挫折亦或是工作生活中一点烦心事需要找人倾诉时,为什么有的人总能让你酣畅淋漓地倾诉一番,对方的应答总让你觉得很舒服,使你不知不觉中能完全敞开心扉,毫不设防。聊完之后,你甚至还能自行走出困扰并找到下一步的解决办法。而大多数时候,对方的一两句看似或鼓励或安抚或同情或建议或者只是一些没用的大道理的回应都让你失去了说下去的欲望,虽然口头上还在应付,但心里已经做了不打算继续说下去的决定,并暗自寻找结束谈话的借口。
但烦恼依然在,甚至又多了一层交流不畅所引起的憋屈感堵塞感。当我在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我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别人的看法,那样只能让我感觉更差。过分同情会让我觉得自己太可怜;提问会让我产生防范心理;最激怒我的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说我的感受毫无道理。这时候我通常的反应就是:“算了吧,再说下去还有什么意思?”这说的不就是我那种理不清头绪的感觉吗?原本认为那些“劝慰”效果的差异是因为人本身的知识结构、素质水平亦或是他个人的人生体验以及对事情的分析判断能力决定的。看了书我明白了:哦,原来这个区别关键在对方的应答角度上,安抚、同情、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之类统统不能顺利排解你的烦恼,这种时候需要的只是“共情”,简单地说就是“你懂我!”
生活就是这样,不如意事常常会有的,要学会看开一些,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这一种是我遇到困难最先想到要倾诉的对象也是一位很亲近也很值得敬重的长辈的惯用方式,N年以来我都是在尊重和感谢中憎恨着这样的口吻和说辞,甚至到现在有了一种本能的逆反心理。你遇到的奇葩反应可能更多,但这些也许都不能平复你的情绪,因为他们都没有说到你的“心坎儿里”去。“遇到这种事,心情肯定好不了,你心里一定很憋屈。”一句话,也许就勾出了你全部的牢骚话,对方只是静静地当一个听众。待你发泄完了,痛快了,对方又一句简单地:“没事儿,咱不生气,气坏了身体更不划算了不是?”你便“破涕为笑”,接下来你便会想,其实吧也没多大事儿,老板或客户提出的意见还是蛮有道理的,我明天再好好想想。
其实,在我们负面情绪爆棚的时候,并不需要什么大道理,也不需要建议,更不需要旁人的成功案例,第一需要仅仅是倾诉,俗称“倒垃圾”,对方只需要认同我的情绪,然后做一个聆听者,等自己一吐为快发泄完了,百分之九十的负面情绪就已经得到了缓解,最后再送上一句暖心的话或者拥抱,负面情绪也就彻底朝着正能量的方向转化了。就这么简单,但会让人很舒服。最后映射到与孩子的沟通上更是如此,当孩子在跟你抱怨或者诉说情绪时,你也必须倾听孩子,并与他产生共情,才能舒缓孩子的负面情绪,进而帮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语言的艺术,真是奇妙,同样的事情,换个角度换种说法,效果可能大逆转。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一点说话的技巧,无论是对你和爱人、孩子以及亲友之间的交流上还是工作中和同事、上下级、客户间的沟通中,都能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语言有温度,浸泡有深度,让我们一起拥有语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