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担负的是教育使命,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师代表国家和民族的意志,对公民实施教育,这不是做买卖,也不仅仅止于服务,不能忽视教育的教化功能;教师不可以牺牲自己的尊严去取悦学生和家长,他也不能利用学生和家长对老师的喜好作为社会向学校讨价还价的筹码。教师利用家长和学生的选择来提高自己的身价,是缺乏自尊的表现。
教师必须通过教育教学,让学生敬重文化和文明,让学生敬重教育,敬重教师,敬重所有劳动者。所有的这一切,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教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是为了证明个人的能力,证明自己具有超越同行的专业素养。
我们所做的工作,只是致力于人的一生中的某个阶段的某一方面的能力培养,而且会有很多人共同在做类似的工作。我们所做的工作可能要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以后才能显现出来,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慢”,我们不可为一时的成功狂喜;再说,教育不是体育比赛,我们不需要“战胜”谁。
教师不了解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缺乏耐心,说话方式不当,都可能形成隔膜,是学生畏惧教师,从而失去很多学习的机会。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主要责任在教师。相对于二者关系,学生如同病人一样,处于“受助”的位置。他是求学者,他本来就“不懂”,用旧时代的话说,教师的任务是“开蒙”,如果教师的语言艰深,不用学生听得懂的话教学,学生不知道老师在说些什么,那不是学生笨,只能是教师不懂教学。
在教学不顺利的时候,教师能不能做点反思:自己的教学语言是否有问题?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些人的成长需要靠我们的耐心和勇气去实现,如果能时时想到每一节课,每一次谈话,都关系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关系到他的人格养成,关系到他的个体生命的价值,我们可能会更加重视话语方式,加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
简单的常识,也往往需要我们用一生的职业生命去体验,即使我们在从业之初就知道的规则,可能也必须在真正的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
学生的想象力是如何丧失的?也许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规矩太多,太具体,学校本是自由的天地,而我们的绳索太多太多,密的像网一样。孩子从小接受了过多的规训,他的行走必然会战战兢兢。
现在的教学过于功利,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传统的赞誉,是把老师当做园丁。想没想过,园丁的工具是什么?一把大剪刀。就这样剪呀修呀,我们训练(不是“培养”)出了一模一样的人。当然,什么样的老师,就可能培育出什么样的树。
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是一种文化熏陶。
我们是教育者,我们没有权利去审判学生;我们不要扮演圣徒,众生平等,所有的人不过是人世间的匆匆过客。作为教师,无论如何不要伤害学生的尊严。
教师的心中要有阳光。
但是与学生沟通,年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师的心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不是哗众取宠,出了学养,可能还取决于你有没有上课的激情,能否让学生在你的课堂上表现自己(哪怕犯点错误)。中小学的课堂,除了有探索和发现,有理智和情感,还应当有孩子的童趣,有千年的率性,有青春的诗和梦……如果教师辛苦工作,可是却无法让学生热爱课堂,这位教师的工作就没有什么价值。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影响很大。
我觉得,青年的心中装着这样的诗句,他的人生就会一直被光明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