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一、内容概述
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途中路过河中府,顺便看望 同窗好友 白马将军 ,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便一见钟情。 张生 为追求莺莺,放弃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
张生 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晚,莺莺同红娘在园中烧香祷告, 张生隔墙高声吟诗,莺莺应答。两人你一句,我一句,爱情的种子便就此生根发芽。
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 张生 、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 孙飞虎 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老夫人四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 张生挺身而出,帮助莺莺渡过难关。
风波过后,原本两人终于能顺理成章的在一起,不料老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 ,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 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 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 张生 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约 张生 相会。当晚, 张生翻墙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 张生不礼貌, 张生 从此一病不起。深夜,莺莺来到张生 书斋,与 张生私订终身。不料此事被老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老夫人 。 老夫人 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 张生 ,但却逼迫 张生 立即上京考试,考中才能取莺莺为妻。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 崔夫人 侄儿郑恒造摇说, 张生已做卫尚书女婿,逼 崔夫人 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 张生回到普救寺,揭穿郑恒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
二、理论与方法①
(一)、“目注彼处,手写此处”
叙事谋略论。主要从“觑定阿堵一处”、“远远处发来”和“左盘右旋”三个方面阐释金圣叹总结的叙事谋略。并结合文本的阅读、比较,评析其价值和意义。
(二)、“意在于文,意不在于事”
叙事功能论。着重阐释《西厢记》金评中的人物叙事功能和情节叙事功能,人物叙事功能主要从行动元和角色角度探讨。
(三)、“金针尽度”
叙事方法论。结合《西厢记》金评本,探讨金圣叹提出的那辗法、月度回廊法、移堂就树法、羯鼓解秽法和烘云托月法等叙事技法。 余论指出《西厢记》金评对中国叙事理论的独特贡献及其不足
三、个案分析
儿女多情,离愁别恨,是我国古典诗词、戏曲和传奇小说中经常表现的主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长亭送别的场面,在古典戏曲中,是屡见不鲜的。“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生死离别的场面,最能动人细腻情怀,刻画丰富性格。《西厢记》里的“长亭送别”,就是一个写得非常成功的例子。
在《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中长亭送别的桥段无疑是全剧最令人过目不忘的。而作者安排在此处实际也是经过了精心考虑的。在这之前,张生和莺莺的婚姻,已经过了许婚、赖婚、私定、拷红等波折。老夫人不得已将同意将莺莺许配给张生,条件是“上朝取应”,并且“得官”。 面对这一变卦,莺莺的内心是异常复杂的:听到准婚的喜,想到离别的恨,对母亲有意刁难的怒,对张生艰辛前途的愁,对自己无主命运的悲……可以说,酸甜苦辣,百般滋味,一齐都涌上了心头。为此,作者特地安排了这一场戏,让莺莺倾吐内心的苦闷,发泄对母亲刁难的不满,表明对张生爱情的忠贞。这是一次断肠的抒情,也是一次勇敢的抗争。
四、评价
《西厢记》的情节如今看来不过才子佳人,终成眷属。若非王实甫文才出众,人物刻画细腻入微,跃然纸上,此类题材极易沦为浓词艳曲,附庸风雅之流。 在正统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代,一曲西厢唱醒了多少对真挚爱情的强烈渴望。
结语:
记得著名诗人裴多菲曾说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崔莺莺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她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爱情是那样的美好,是那样的值得期待,真正的爱情是存在于人间的,并且是可以追寻、应该而且必须去争取才能够得到的。真心的希望,如作者心中的美好希冀一样“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参考文献:
①百度百科 金圣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