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时侯,你是否常常听到父母这样说
“我含辛茹苦把你养大你为什么不能像隔壁家的小孩一样乖?”
“你知道我为你付出了多少吗?我为了方便你读书把家都搬到学校旁了,你为什么还是考不了前三名呢?”
“为了你,我们拼命的努力去工作,你为什么还这样不努力读书?”
而长大后,这样的声音也络绎不绝:
“我白养你了,你去那么远工作,我们老了怎么办?”
“你要是觉得我还是你的爸妈你就安心的,在家这边工作吧。”
“我问你付出了这么多,所以你一定要听我的话。”
是的。这样的声音一直在我们的耳边萦绕。你是爱我的,可你这沉甸甸,压得喘不过气来,让我们不顾一切的想逃离。只能被动接受,她的目的达到了。
我好友立方,他爸爸十年前因为成绩退步和他说过的话,他到现在都能一字不落地背出来,“我从小没动过你一根手指头,上初中说要自行车立马给你买了。你还想怎么样,自己寻思去吧。”这样的教育方式,虽说是孩子爱之深恨铁不成钢之切,而其根本,却是用付出感来绑架孩子,要挟孩子听话。这种付出感常常压得立方喘不过气来,成绩退步的时候,甚至不敢回家,不是怕挨父母的责骂,而是受不起自己良心的拷问。谁都不想被内疚感绑架。所以,付出感太强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总是会不惜一切代价,远离父母的掌控。
立方说,太多的了打着为我好的名义来束缚着我的人生了。
我真希望所有的父母像那首歌那样“宝贝,你听到了吗,不必给我任何报答,养育你的日日夜夜,我已收获,最美的时刻。”
02
美剧《绯闻女孩》中俄夏洛特是个理想主义者,她为他的完美先生舍弃了自己的宗教信仰,而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为完美先生着想,夏洛特忙碌整天准备复活节的晚餐为了给先生一个惊喜,而完美先生只是感动一下就习惯开电视看球赛了。夏洛特十分愤怒:“我为你准备了一整天的复活节晚餐,难道你就不能关掉电视,好好跟我说一会话吗?”完美,深深说我特别感动,不过我还想看一下电视。而夏洛特歇斯底里的咆哮:“我问你放弃了,宗教信仰放弃了,过圣诞节还为你准备了一天的复活节晚餐为什么你还要继续看电视呢?”而完美先生觉得夏洛特在无理取闹,愤然离席,只剩她一人杵在原地。
从夏洛特跟完美先生在一起的那一刻,从她心甘情愿地为他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没有人煽动她,也没有人强迫她。只因她爱完美先生。所有的付出都心甘情愿的。而渐渐的相处中,觉得不值得了,不平衡了。要索求回报。时时刻刻把“我为你做了多少,而你为什么不为我做点什么?”挂在嘴边。慢慢地想要索求更多回报时。其实这段感情也慢慢走到了穷途末路了。
付出感是扼杀他们爱情的元凶。
而我觉得最棒的感情心态应是:我的一切付出都是心甘情愿的,我不会说我问你做了多少多少,你若投桃报李,我会十分感激,你若无动于衷我也不会灰心丧气,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只是不会再这般的爱你,那么我们,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03
相比于爱情,强烈的付出感也时刻在暗杀着我们的友情
这些声音你是否也觉得熟悉:
“上次我帮你打水了,今天晚上你来机场接我一下。”
“之前每次都是我买单的,现在我手头有点紧,你不会这点钱都不借我吧。”
“看在上次你逃课的帮你点名的份上,期末考试,你传答案给我吧。”
这样的朋友,我可以接受你当下的要求,但是就到此为止了。以后的人生都不会有交集了。朋友是我可以为自己选的家人。我认定的朋友会是一辈子的。
不同的关系之间,有不同的界限,我们都需要认清楚自己位置,才不容易越界付出。
付出刚刚好,幸福才能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