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五年,第三次重读《琅琊榜》,感慨依旧,江湖还是那个江湖,朝堂依旧是那个朝堂,林殊是梅长苏,也是苏哲。翻完最后一页,人物故事已不再继续,他们的风骨还存在读者的脑海里,所谓余音绕梁大抵如此。
第一次知道《琅琊榜》,是在好友的本子上,大抵也是个忠实读者,他一笔一划的写着琅琊榜,再一点点描边勾勒,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到他如此,恰逢寒假,我想着究竟这本书有怎样的魔力。
在《琅琊榜》的推荐序中写到,有人说,我们这些“70后”,是最后一批理想主义者,怀有深深的英雄主义情结。我们生活的年代,有多少梦想就有多少无奈,但正如你所知,总有一些是非曲折是百折而不弯的,总有一些悠悠情怀是雨打风吹不去的。我想,这句话用在哪个青年身上都是适用的。
曾经年少,也曾想过只身闯荡江湖,遇上一二知心好友,闲时共品三四杯美酒,换过五六处风景,走上七八公里路,遇到不平事来,只顾快意泯恩仇。但曾经的英雄主义者,还是遇到了现实。
在《成都》中,有句歌词难以忘怀,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在书中,他们所为的是最后一场的沉冤昭雪,在谋求大业上,有些事他们完全可以不做,但是为了曾经的兄弟,为了战场上的情义,他们或许有过为难,有过挣扎,但在决策上,他们绝不迟疑。真正让萧景睿感到为难的,是残酷的真相和虚假的亲情,他一度挣扎,几度彷徨,起起落落,他放不下身上的担子、所背负的责任。对于书中的其他人物而言,也是如此。现在的他们是从过去走来的,就足以让他们割舍不下过去,特别是情义。
对于萧景睿,梅长苏是欠缺的,对于宫羽、飞流、其他的一些人,梅长苏都是欠缺的,但是他并不后悔做出的事情,因为他是靖王高深莫测的谋士,许多阴暗的谋略都是经过他长达数十年的深思想出来的,与其说是成大事者必须经过的,不如说是林殊补偿给曾经的挚友景琰的,是为梅岭的七万男儿的。在京都的三年时间里,梅长苏感到为难,倒不是成大事的决策上,而是故人相认时同情而悲伤的眼神,经过剥皮挫骨之痛,世上再无林殊。也许是这个缘故,在最后的机会面前,蛰伏十多年之久的梅长苏选择做回林殊。纵使旁人的千般为难,也阻止不了林殊心中的畅快淋漓。无论是在朝堂上还是江湖上沉浮,人们还能想起年少轻狂的快意,幸而梅长苏有这个机会。
读这本书,我有很多为难之处,萧景睿一心待梅长苏,在两相比较下,萧景睿还是被放弃;梅长苏无视宫羽对他的感情;梅长苏结识的新友,相比于赤焰旧人分量更轻;梅长苏在辅佐靖王时,当真做到了“一切阴暗的事情都由我来吧”……梅长苏肯定不是最完美的那个,他也有他的私心,他不完全是心怀天下,但,那有怎样呢,他就是梅长苏,就是苏哲,就是林殊。
最让我感到为难的,是和别人分享这本书,因为太久没有看到这么好看的书来了。后来,当我在闲暇时,总会写一些诸如林殊、梅长苏的名字来时,我终于明白这本书的魔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