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创业了。时隔三年,2021年,我又创业了。值得开心的是,第一家公司运转良好,并且可以与第二家公司相互成就。老赵开玩笑说,感觉你们创业都挺成功啊,人家都各种纠结和艰难,你们发展得都还挺稳当。
在我自己来看,创业不纠结,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缘于过度自信(也可以说是无知者无谓🤣);看起来不艰难,是因为合伙的人们惯于一笑泯恩仇(创业过程中学会了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
接下来,盘一盘这四年来的创业体验。
❤️首次创业:我能做得更好
2018年,摩迪赛产品设计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创始团队由两名设计师、一名医生、一名国际贸易美眉和生物医学工程的我组成。因为专业、经历各不相同,所以每个人都有触动自己创业的那个点。而我的动机很简单,就是在医疗健康的产品设计和设计管理这两件事情上,我认为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哪里来的这种自信?设计的自信来自于对设计合伙人的信任,汤小姐和花花都是红点和IF设计大奖加身的设计师,造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都很强。设计管理的自信来源于跨专业团队的需求的挖掘提炼能力,以及设计-管理-商务的铁三角组合。
这些自信是我创业的始作俑者,也是一路走来面对困难时的支撑。现在回头再看,也看到了当时的局限,最大的一个误区在于:做好设计和做好一家设计管理公司完全不是一档子事。
比如,作为公司来讲,不仅仅讲岗位职责和业务能力,还要搭建具备一定扩张性和驱动力的股权架构。又比如,作为一家设计管理公司,做好每个项目的项目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思考客户在项目背后的发展性合作需求,要拓展和协同好支撑自身和客户成长的上下游资源。再比如,作为可以提供全套设计解决方案的一家公司,如何做好对内的数据信息管理和团队成长迭代。
在过程中,我们边学边做,从入门级别的工商税务、行政人事、薪酬绩效开始,到很多工作室嗤之以鼻的项目盈利分析,再到定期的战略碰头、品牌调整、客户分析、数据库建立等等,我们就这么慢慢完成了基建,创业不易,向用于担当企业主的同道们致敬!
❤️设计在医疗里应该有更大的价值体现
随着苹果、小米、无印良品等注重设计价值的品牌和产品走近大众,人们对设计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和认识。但工业设计在很长时间里,却被人们以“外观设计”代称,甚至于被误会成穿衣戴帽的外壳设计。
事实上,工业设计的内涵比外观设计要大得多。在一次行业交流访谈时,一位医疗器械龙头企业的大咖说,医疗健康领域的工业设计一定不是为了取悦设计师自己。
创业之初,我们认真讨论过,在医疗健康领域,医学原理和科学技术始终是两个核心,但工业设计也绝非锦上添花。简单来说,除了好看,能让医护在使用仪器设备时,看着挺着调,摸着手感好,向上够得着,向下少弯腰,抓握拿得稳,搁下不怕掉,操作易上手,用着挺牢靠……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技巧之外,充分理解每个产品的使用场景、操作流程、使用习惯、痛点槽点、规范约束,然后去寻找突破点和解决方案,交付易用、可靠、稳定的设计和批量化生产方案。医疗健康的工业设计能让医护安心,让病患及其家属放心,让相关者都舒心,那么就会体现更大的价值。
三年过去,我们跟着客户解锁一个又一个科室的医疗应用场景,我们有幸参与了国内医疗器械领域一个又一个的“国内首创”,这个过程让人倍感兴奋和愉悦。终于在今年,获得了两项德国红点奖,也迎来了公司业务的稳定增长。
❤️设计公司和设计师之间应该是相互成就的关系
公司步入发展正轨,不断有新人加入,也不断有孩子们离开。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坚持把公司当舞台,让每一个加入者都能施展才华,老罗、汤小姐和花花陪伴每一个设计师培育自己的设计成果,坚持对外不比稿,对内不陪跑。珍视并尽力成全每一个用心斟酌和打磨的作品。设计师们都说,和我们一起,很拼很辛苦,但相比同龄人,更有收获,能更快成长。其实,是每个个体的成长,成就了公司的快速发展。
我们也学会了坦然面对孩子们的离开,从刚开始面对第一个辞职员工的懊恼与不舍,到今年主动送上的祝福和承诺,对于成长起来渴望更大舞台的孩子们,我们乐见其成,他们的离开也警醒我们“舞台还要更大”。对于想要拼搏创业的孩子,我们承诺提供最大可能的支持。我们相信,成就的每一个个体,终究会在既定的时候形成合力,因为志同道合。
四年,我们做到了活下去、客户零差评、和在行业内小有名气。
四年,我们也意识到,我们即将落入签更多单招更多人做更多设计的俗套。这势必会让设计师耗尽体力和才华,势必让团队无暇思考而才思枯竭,势必引起客户的审美疲劳和同行的同质化竞争。
而几位创始人也进入到第一个疲劳期。三年的高强度工作和生存压力,让老罗的头发掉不少,鸭舌帽已经成为他的个人IP,汤小姐和花花都不水灵了,过早呈现出中年发福的迹象。小林妹妹的焦虑每天都写在脸上,肉眼可见。我不停地问:下一个阶段该去往哪里?
❤️二次创业:原来我想做的是这个
2021年初的股东会,我们初次达成共识——尝试用设计驱动我们自己的产品或者子品牌。曹姐(我们临床医学方向的合伙人)建议我们关注睡眠和心理健康领域。
于是,作为战略和产品经理担当,我投入到为期三个月的项目调研、分析和评估中,重拾几年前的老本行,把行研、立项评估、产品矩阵、产品定义……各种看家本领悉数使了个遍。这个过程中,查文献、访专家、啃书、查竞品……信息输入量暴增,图文录入的笔头工作替换了之前做设计营销时大量的口头工作,我感觉到了久违的充实和平静。
❤️原来我喜欢的,是发现需求和定义产品原型
半年过去,当正式向股东会提出我们要涉足睡眠产品及服务领域的时候,我也真正明白了,原来我最喜欢的工作,是去发现需求,并且很享受把需求进行排序重组,形成产品原型。
而四年前创立设计管理公司的初心里头,潜在地包含了这样的预期:希望通过与客户对接需求,用设计的方式对产品原型进行表达和设计赋能,最终成就更佳的产品价值。
但是,作为乙方,我们可以从交互体验和易用性角度,协助客户把产品需求梳理得更清晰,可以快速地用可视化的外观设计方案帮助客户尽早“看到”未来产品的样子并及时修正优化产品概念,但关于触碰产品及其背后品牌的商业价值、商业伦理,于我们而言很可能是越界的禁忌。
另外,即使我们完成了对产品原型概念的准确表达,也无法掌控产品落地过程中产生的偏差。这些偏差源自于我们甲方的资本实力、品牌定位、商业预期、成本控制和供应链实现能力等等,我们无能为力,我们做不到“确保设计思维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一贯而终”。
所以,当我们的“设计管理”更多地体现在设计营销、项目管理、设计执行层面时,我开始出现不适感,现在想来,极大可能性是因为,我自己奋力去做设计营销的内驱力归根结底来自于对公司转型的预期,因此当转型在多次尝试却次次无疾而终的现实面前,我便鬼使神差地向外去寻找突破口了。
应证了那句经典的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最大的内驱力。
兴趣让我启动了二次创业,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掐灭了我二胎的思想火苗🤪。
❤️意外收获了我需要的:自我疗愈和以事修心
创业实属不易,而我的二次创业被朋友调侃为“穷人家还要养活俩孩子”,这话光听着都觉得苦逼🤣。可是,从小就是个倔孩子的我,习惯了要么不干,要干就把它干好。
二次创业,做一家带互联网属性的科技产品公司,这里头睡眠医学、心理学、互联网、生产经营管理几大块专业领域,我起码半数以上处于需要被扫盲的认知阶段。于是,焦虑、迷茫,于是到处拜师,于是如饥似渴地读书、听课……读了《易经杂说》,学会不疾不徐,顺应发展规律;访谈了失眠、抑郁的朋友们,对身边的人有了更多维度的了解,心开始柔软;跟心理老师练习冥想和自我觉察,读一行禅师的系列作品,开始把注意力更多地给到自己的内在,和自己对话,向内求;倾听不同专业方向的大咖分享,学会了谦逊。
二次创业启动大半年后,面对设计管理的合伙人们,我因“出逃背叛”而受过指责、因“抽离资源”而反复自责;面对新公司的组建,我经历了伙伴们的迎来送去,因被簇拥而受宠若惊,因孤身一人而身心煎熬……但幸运的是,我选择了一件温暖自我、滋养身心、疗愈彼此的事儿来创业,幸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向内而求带来坚定、温暖、专注和平和,让我很好地陪伴了自己,也等到了伙伴们的理解和相伴。
借用玉冰老师的话:借事修心。我相信接下来要做的觅觉这件事情,是可以帮助到参与进来的每一个人内在成长的事情,聚沙成塔,这件事也会辐射出更强大的能量惠及更多人。
❤️我正在努力的:知行合一和关注当下
新公司已经走过了10个月,对外,面对的是国际形势的不稳定、反反复复的疫情、睡眠医学的兴起和数字疗法的方兴未艾,不少同行已经高举高打地跑到了前头;对内,面对的是资源仍然不足,参与这件事的每个伙伴都有各自的生存压力,跨平台的工作配合较为松散,产品开发的工作屡屡受阻,团队需要时间成长和积累,我自己的心智还有待成熟。
但可喜的是我问过自己无数次,还能坚持下去吗?还继续吗?每一次内心的答案都是笃定的:是的!而且,这一次,我知道,不是热血上头争一口气,也不是意气用事过度自信,就是因为我知道这件事情应该去做,值得去做,我愿意承担。我也知道,这件事情,从能力和专业上来说我Hold不住,所以我更愿意接纳和分享。我更知道,这件事情,是真的可以实现换一种方式行医,是真的可以让医疗行为前置,是真的可以让医设联接发挥到极致,是真的可以让更多人安心、静心、随心。
因此,我需要做的就是继续前行,每走一步都在接近它,持守方向,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内心笃定但不霸蛮,不挑事也不怕事,提升容差性,无常即有常;持续精进,着眼当下,不做评判,把一切交给时间这个神奇的变量。
最后,是我的二次创业目标:把自己想做的真正做好,持守初心,静待花开。
敬请期待后续更新,关于80后独生巨蟹女的家庭、婚姻、亲子、事业、内在成长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