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1011)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曲折坎坷,是典型的‘’贬谪文士‘’。然而,苏轼之旷达超逸是人所难及的,他对于出处进退、荣辱穷达有着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脱态度。
苏轼一生主要有三次‘’遭贬‘’经历,第一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第二次被贬广东惠州,第三次被贬海南儋州。‘’遭贬‘’本是失意耻辱的事情,而苏轼却将自已的贬谪生涯视为‘’功业‘’,他曾有诗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虽然有明显的自嘲意味,却道出了贬谪生涯在自已生中的重要位置。
在黄州期间,苏轼作了著名的巜定风波》,其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词人从大自然微妙的一瞬中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睛既属寻常,人生中的政治浮沉与得失又何足挂齿?
在儋州时所作《雨夜宿净行院》:‘’芒鞋不踏利名场,一叶轻舟寄渺茫。树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在渺茫的人世间,摆脱了名利羁绊的诗人,不见凄凉,此时唯有雨声而己,唯有宁静而己……
苏轼一生虽然被贬谪流放,但身处逆境也无法泯灭他的济世情怀,在黄州他曾有‘’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乐观与自信,并且不时的对朝政与民生予以关心,甚至想请缨从戎去抗击辽和西夏,‘’臂弓腰箭何时去,直上阴山取可汗‘’。就在他晚年远谪岭、对仕途心灰意冷际,他还念不忘:‘’许国心就在,康时术己虚‘’。总之。无论王朝如何伤他经世之心,苏轼却并未沉沦,而是在沉重的压力下,用自已的方式寻求着自我精神救赎,同时也成就了他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