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商隐《落花》
李商隐出生于郑州,三岁即随父前往浙江。九岁父亡,随母返乡。守孝三年,然后“佣书贩舂”(抄书舂米),清贫为生。“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十六岁时已写得一手好字与好诗文。二十岁时结庐王屋山,修道三年。
当时已是晚唐,国家政治腐败,科举中没有背景的人已经很难得中。即使如此,他也在考了大约十年,多次失败之后,于24岁时中了進士。
25岁时应节度使王茂元邀请,做了王的幕僚,進而做了王的女婿。然而王与李党领袖李德裕交好,李商隐也便旋即陷入了“牛李党争”,从此饱受排挤,加之命运各种捉弄,终其一生郁郁不得志,45岁即病故。
然而这样一位悲苦诗人,却留下了大量极其动人的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些都是他留给人类的文学精华。晚唐诗坛,主要就靠他和杜牧,才缔造了最后的辉煌。
对于这样一位诗人,很多诗句都比较悲观,该怎样和一群小学生(目前有五个人,两个一年级,两个三年级,一个五年级)解读,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带小学生读经典,经常都会遇到这个问题,诗文本身内涵比较深沉,小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我的做法是: 随机而用。有时就用所读内容做一个跳板,有针对性的延伸开去,讲一些眼前这群学生普遍存在、亟待归正与提高的问题。比如这首,就选择了一个很具体的点切入,单讲了一个词: 芳心。
此处所谓“芳心”者,就其本意而言,一为花之本身的芬芳优美,二为花之赏者的审美情怀。
就其重要性而言,“芳心”于人实在极其重要。人人皆有心,然而人心与人心之间却五花八门,各不相同。是以世间有“芳心”,便有“臭心”。所谓“相由心生”,人之思想言行,容貌气度,全由心生。极美善之人,如尧帝者,其人如天,其知如神,众生望之如云,就之如日。如大舜者,耕于历山,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很多人却如臭大粪,极品如秦桧者,人人见之而生厌,而鄙夷,而远离,而咒骂。何也?盖因人有美丑香臭之分也。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变得更加美好,更受人喜欢,甚至尊重,则务必要有一颗“芳心”,而决不能让心发臭,甚而阴暗、发霉、刻薄、恶毒。人无“芳心”,必定不懂得审美;人心丑陋,更容易堕落向“审丑”、“审臭”,直至以丑为美,以丑为香,以恶为善。
就其构成原因和培养途径而言,人心之芬芳,又全在其德。人心重德,心必芬芳;言行高贵,人必美好。刘禹锡《陋室铭》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馨”者,香也,芬芳也。一间陋室,一个人,只因有美好的德行,就能满庭芬芳。
当然,其大旨如此,和学生们用口语谈得浅易一些。最后结合目前晨读中存在的问题,谈了大家该怎样在晨读中修养德行。
比如第一,不能迟到。对此我也严肃反省了自己,约定的七点半开始,却经常时间到了才赶来开门,习以为常,也就不以为然了。这个头没带好,所以学生们也对自己要求不严格。这都是德行不够的表现。
然后是读书的时候,首先注意身姿,坐要坐得端正,站要站得挺拔,既是对老师的尊重,又是对姿态和意志力的磨砺,其实都是美好德行的基本内涵与要求。
再次,读的时候声音要尽量洪亮,思想要尽量专注。珍惜时间,认真学习,尽量提高学习效率,既是对子我的负责,又是对亲人的孝道,同样是德行的重要内涵与要求。如果做不到这基本的标准,还谈什么修养德行?不修德行,何来“芳心”?……
李商隐这里“芳心向春尽”,一颗心未能超脱命运与环境的摧击。然而我总期待自己和学生都能更为强大,让一颗“芳心”超凡脱俗,恒久澄明,恒久弥散馥郁的芬芳。
2018.4.19
原诗:
落花
唐 ·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