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群里老师们根据李教授的提问,对《中国班主任研究》这本书序言发起了深度的阅读,每个人感受与思考的角度,主抓的词汇都各有千秋,内心很是钦佩各位老师们的钻研精神,阅读能力,优美文笔。所以在阅读《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这本书的总序时,也特别用心,反复阅读思考,自己从这里知道了什么?读懂了哪些?还想了解什么?
本书属于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变革研究丛书,丛书的主编是叶澜教授,副主编是李家成教授,也就是本书的作者,另一位副主编是吴亚萍教授。对三位教授的介绍如下:
叶澜,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新基础教育”研究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始人。
李家成,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班级建设、学校变革等。
吴亚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础教育改革、教育研究方法等。
从简介中可以看出每位教授立足于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特别是“新基础教育”。就我个人的理解,也许并不精准,“基础教育”针对中小学生,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学习方法,而“新基础教育”则是赋予了“基础教育”生命的色彩,实践的活力,让孩子们得到生命的尊重,在实践活动中活力四射。让老师们创造,创新,改变教育的方式,方法。
《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的总序是叶澜教授所写,主要是针对一系列丛书的介绍。本书是“‘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三套丛书中的第二套,“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变革研究”论著系列中的一本。本套丛书共计八本(书的尾页有书目列表),以纪念“新基础教育”研究20周年,其鲜明特点是“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与互生的产物。”那么怎样才能把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怎样才能达到互生?在接下来整本书或整套书的阅读中我会慢慢理解与体会。
叶澜教授在总序中写到:“新基础教育用自己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造,用研究者自己的生命投入,写出了“生命·实践”教育学的现实版本,尽管其只是一群致力于当今中国教育学发展和学校改革的研究者的研究实践,但因其研究主题与视野和当代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联,我们有理由把它视作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变革研究的组成。当然,它不可能穷尽,更不是唯一,但它在特殊中体观出普遍,呈现出个性,是这个时代的中国基础教育学校改革独特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珍爱它,愿意把它奉献给一切学校改革的志同者,同时随着研究的一次次深入,通过写作也实现着我们自身的理论提升与超越。”
在阅读上段文字的过程中,内心深深地感动着。一群致力于教育的研究者们用生命谱写着壮丽的篇章,他们的投入,探索,研究,实践,创造,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同时这段文字中的一些词语引起了我的关注:
“穷尽”与“唯一”
教育学发展和学校改革的研究者的研究实践不可能穷尽,还会有更多的人参与,投入更多精力,开拓更广的视野去研究,去实践。就如李教授发起的“乡村班主任工作与发展研究”、“第一届乡村班主任研究全国论坛”、“寒暑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研究”等微信交流群,从事三无项目,开展“第四教育世界”,乡村班主任专业成长研究。群里的参与人数逐渐增多,遍布全国各地,犹如点点星光,在没有穷尽的教育改革的浩瀚星空中,努力让自己更加璀璨。很荣幸自己也是其中一颗,虽有些暗淡,但始终坚守着,奋斗着。“新基础教育”的研究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教育研究中并不是唯一,而是这个时代的中国基础教育学校改革独特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如同乡村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研究,它只是所有班主任研究中的一部分,从事研究的教育专家,研究的途径,研究的方法并不唯一。
“普遍”与“个性”
特殊中体现普遍,普遍中呈现个性,我的体会是在从事各项研究中,从特殊的一面寻找普遍的存在,再从普遍中提炼出独特个性。这让我想到现在教育对象中的特殊群里――留守儿童,多少老师,教育专家对这一群体很是关注,给予更多的关爱。然而这一群体也是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并在不断地扩大。我们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还是要从普遍现象中寻到每一孩子的个体案例,了解其留守原因,现生活环境,性格特点……做到全方位的调查,以便因人施教。本班五个孩子中就有两个留守儿童,一个是父母离异,父亲再娶,父亲常年在外闯荡,奶奶的教育方式过于强硬,导致孩子小小年龄过于敏感,缺乏自信。另一个是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被爷爷奶奶捧在手心里,过于溺爱,依赖性很强,稍有不顺就耍小脾气。针对两个孩子的不同情况采取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就要有所区别。第一个孩子我主要采取多鼓励,在学习与生活与给予更多帮助,树立自信心。第二个孩子主要让他多参与集体的活动,学会合作,学会与同伴交往,学会体谅他人。每一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所以说我们要学会分析“普遍”与“个性”的关联,以便更精准,更科学地采取措施。
越来越期待对本书的阅读与领悟,随着阅读的一次次深入,希望通过读写来实现自身的理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