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你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孩子的学习用品总是用着用着就找不到了,不光是笔和橡皮,有时老师刚发的作业本都会搞丢。
光红领巾都买了好多条,不是到校门口发现忘了带,就是自已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前几天收拾房间一下子找出来5条。
这个丢三落四、忘性大的毛病,该怎么改呢?
物品管理能力虽是小事,长大后可不一定,小到家庭事务,生活环境,大到工作时的秩序和条理,其实都和这个习惯及能力有关。
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粗心大意?
不爱惜物品?
毛毛糙糙?
其中是核心的关键点是责任承担没做好,而且有时这个后果对孩子自己并未产生多大影响。
如何能让孩子做好责任承担呢?
01 勇于承担后果
父母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记住,一定是孩子参与制定并能做到的,并把“承担后果”放在第一条。当有类似事件发生时,先让孩子认真梳理自己是有意还是无意?可避免的,自己承担,意外发生的,由爸妈承担。
如何承担物品的损失?
①让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购买丢失的物品。
②零花钱不够可先向爸妈借,但得有借有还,并写上日期,给孩子一点压力,让孩子以后尽量避免损失。
02 图表法
有一天,我突然接到老师电话说要给孩子送书,他的语文书落家里了,发生这件事后引起了我的重视。
上学日,前一天晚上做好物品准备。
父母可以与孩子 一起制定物品使用管理习惯表,和孩子一起讨论,据日常需要将表细化。
03 在学校和家里,用过的文具及时收纳和清点
有一次,孩子忘记把语文书带回家,结果老师发的作业需要背诵课文,孩子对课文还不太熟练,后来老师帮忙把这首诗的那一页拍照发他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件事后,我就提醒孩子,在放学前要把书包整理下,重要的课本(语数英)必须放书包带着跑。
除了以上三条规则外,可以结合孩子的年龄段,做一些引导。
04 惜物的意义--物品到底是怎么来的
很多时候我们教导孩子要爱惜物品,不能浪费,可大部分孩子不太能听进去,因为这个物品除了使用功能之外,并未和孩子本人发生连接关系。
他只看到物品的价格、外观、功用,并不了解这件物品是怎么做出来的,怎么才能千辛万苦地到 他手里。或许我们作为家长也不定了解,我们可以带孩子一起了解与探索,让孩子从思维认知上达到爱物、惜物的目的,也能体验有趣的“走进科学”的过程 。
父母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起孩子对物品的理解和与这件物品的连接,进而自发地珍惜与感恩,担负起使物品“物尽其用“的责任。
丢三落四的毛病怎么改?以上这些有效的方法赶紧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