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在黑板上书写文字、制表和绘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课堂上,用课件来替代板书的现象,似乎越来越有普遍的趋势了。那么,有了多媒体,有了课件,板书,还需要吗?
从教学内容看,板书通常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教师可以厘清教学思路,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使教学内容结构化。这里我想到了张红娜老师的课堂板书,用她的话说,板书清楚了,这节课就知道怎么上了,其实张红娜老师就是通过板书来梳理一节课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梳理一节课的知识点,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看张老师的板书设计,是一种美的享受,她的板书兼具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形式的简洁性、艺术性。以《趣话长度单位》一课为例(如下图)
简单的板书,却蕴含着不简单的智慧。纵向看,帮助学生构建市制长度单位和公制长度单位的知识体系;横向从左到右,从古到今,又沟通了两种单位长度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板书布局合理,条理清楚,文字简洁明了,揭示了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从学生的学习来看,板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上,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基本有两个:一是视觉,二是听觉,在这两个渠道中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的记忆时间,比通过听觉获得的信息的记忆时间要长好几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是“听讲”,但不是单纯的听,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视觉的作用,去感知新信息,新材料,调动多种器官去了解知识内容和逻辑系统,从而获得清晰的概念,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说笔算教学中,老师需要边讲边板书,格式怎么写,方法是什么,数位该怎么对齐,进位点和退位点该怎么点……这些都需要通过板书去展现,板书呈现给了孩子们一个准确的、规范的模式,让孩子们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便于指导学生正确、规范地完成练习。
如果仅从这两方面看,课件似乎也有同样的作用,但实际教学中,板书还有着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内容的生成性。虽然每节课我们都已经计划好了板书设计,但由于其书写方便快捷,便于及时性的展现课堂中预设之外生成的内容,教师能够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对原先计划的板书内容及时进行调整与更新,显然这样的刷新速度与方式是优于课件的。
比如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设计:观察这些算式(图形),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的发现可能超出了我们的预设,而且有些发现还是很有价值的,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将学生的发现记录下来,再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探究。
二是方式的互动性。板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的“平台”。教师板书,示范引领;学生板书,展示各自的想法,呈现思维轨迹,提升参与意识,活跃学习活动的氛围,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板书与课堂上的讨论、交流、总结、反思相互配合,相互启发,相得益彰。
关于这一点,相信每位老师都会有很深的体会,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完善板书,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动态地呈现板书的形成过程,再辅以不同颜色粉笔的强调,使学生明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从中感悟到知识的结构和学习方法。
比如在解答行程问题时,很多题目信息比较多,关系也比较复杂,此时需要画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因此在画线段图的过程中,就需要边演示,边画图,在师生的互动交流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确定解题思路,帮助学生顺利解题。
再如,在讲分数乘法、除法的计算时,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写在黑板上,并让他们当小老师来讲自己的方法,对于难以讲清的问题,学生发现说不清楚时,就用画图来解释其中的道理。此时,板书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不仅展现了学生的思维轨迹,也让我们更清楚地读懂了学生,了解了学生。
在这里,我还想说板书的互动性还表现在,可以清晰、完整地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将那些不懂装懂、浑水摸鱼的孩子的学习状况完全地暴露出来。今年开学初,我让学生做笔算除法的计算题,刚开始检查时,发现多数同学的答案都是对的,还以为他们都掌握得挺好。结果有一天我让一名学生去板演一道笔算除法的题目时,他站在黑板前可就露馅了,只是写出了被除数除以除数的一步,接下来怎么算不会写,但是商却都已经写上去了。由此,我才发现,原来他们的计算题都是抄答案的。由于我平时对这类题目的批改往往都是只看个答案,不看过程的。这也给我提了个醒,学生的作业呈现的只是最后的结果,但结果的背后,学生是否学会了,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关注。看来,今后的课堂上,要多让学生到黑板上板演,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三是呈现的持续性。课件主屏呈现内容甚至稍纵即逝,而板书能将过程与结果都保留下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反复玩味。
最后,用贲老师的话来总结一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板书,不该忘却,还不能忘却的是,板书与课件等信息技术手段是兼容的。在实践中,我们要探索它们组合运用的有效性,让我们的课堂散发出迷人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