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条我爸的朋友圈,略有修改。
那年小雪
今天又是农历小雪了。我们湖州有小雪腌雪里红(应为雪里蕻,我注)菜的习惯。四十九年前(1971年)的小雪,是我下放农村的第二年。根据农民师傅钱大叔的指导,我自留地上种的雪里红菜长得不错,一分半自留地(一百平米左右)居然有1100斤毛菜。
太湖边的农民有去苏州卖菜的习惯,(估计苏州阿姨的精明程度不及湖州大妈)于是在小雪的前一天,我把自己的雪里红菜收割,捆成十几斤一捆捆的,跟宝林、松清三个人连夜装船出发(因为租生产队的船是白天开始计算的,晚上出发属于免费的时间段)。
那年我22岁,宝林41岁,松清39岁。他们都是壮劳力,有力气也有经验,而我却连最基本的摇船都不行。他俩轮流摇船,我在旁边胡编乱造的给他们讲故事。那一晚乌云密布,还好,风不大,也没有下雨。太湖里一片漆黑,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乌天黑地看不见一点光亮。好在两位农民大叔凭经验凭感觉不紧不慢的推梢、搬梢,船慢慢的向前。我在船尾的小泥炉上煮了一锅糯米饭,加一点猪油,酱油,(我们都各自带上米、柴、菜,这是不成文的规矩),大家美美的吃了一顿,继续认准苏州万年桥的方向前进。不知什么原因,我一点瞌睡都没有。陪着他们继续讲胡编乱造的造反派趣闻。
终于看到前面有灯光了,我很兴奋。平生第一次参与摇船过太湖,而且在夜里,觉得自己有点厉害了。到了万年桥下,停好船发觉才凌晨三点钟。于是在船上小睡一会(被子,席子都各自带好的)。
好像才睡了没多久,天开始亮了,我们起来干活了。把菜一起挑到街上,找一块空地集中,然后开始叫卖。
苏州人喜欢腌雪里红的家庭很多,而我们太湖边的雪里红品种比较好:嫩,分枝多,而且价钱便宜,才三分钱一斤,所以苏州阿姨们比较喜欢。慢慢的开始有生意了。一捆,两捆不断地有人买,三个人分工,松清负责称,宝林负责搬,我负责算账、收钱。就这样,忙到十点钟,基本结束。
最后还有一百多斤菜一位阿姨全部要了,就是要求帮助她送到家,没问题,我们贫下中农有的是力气,这个任务我承担了。挑上一百多斤的菜,我轻轻松松的跟着这个阿姨走了几百米路,送到她家。得知我是知青后,这个阿姨特别亲热,因为她孩子也是知青。不过去了遥远的黑龙江。听说那边冬天没有菜吃,所以自己腌雪里红菜,准备咸菜炒肉丝,有探亲的同学回去的时候可以帮捎过去。儿行千里母担忧,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其实我那时候也是这样的,每个月家里给我十块钱生活补贴,还常常不够花。
卖菜结束,准备回家,大家附近街上转转,多多少少买点什么。那次我也破天荒的给父亲买了一瓶酒(洋河大曲,江苏特产)花了三块多钱,我的雪里红菜一共才收获33块钱。
我们买了一斤五香猪头肉(当时苏州当地人很少吃猪头肉,所以价钱很便宜,记得是三毛五一斤),还买了一斤卤汁豆腐干,一瓶绿豆烧,开开心心回家。因为是在白天,又是空船,所以我也开始学习摇船,大家轮流摇船,轮流喝酒,感觉真的不错,几口酒下去,人有点晕乎乎的,仿佛当年苏东坡游赤壁的豪情······。
现在回想,当年的知青生活也是充满乐趣,关键还是看你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去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