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么“蕴”为何意?这个“五蕴”又是哪五蕴呢?
五蕴,这是佛对精神与物质现象的进一步分析。
狭义的讲,五蕴,即指人。
广义的讲,可以泛指一切有为法,即相互依存、相互变化中的现象。
蕴,也译作“阴”,有“积聚”、“覆盖”之意,佛陀把一切精神、物质现象分成色、受、想、行、识五蕴。
色蕴,即相当于物质现象,包括四大:地、水、火、风,由四大构成五根:眼、耳、鼻、舌、身,以及五境:色、声、香、味、触等感觉对象。
受蕴,相当于感觉,指人类对外界的诸种感受,一般分为苦、乐、不苦不乐三种。
想蕴,相当于知觉或表象作用,人通过对外界的接触,抽象出长短、方圆、大小、苦乐等概念。
行蕴,相当于意志,是先于行动的内心努力。
识蕴,相当于意识,即统一各种心理活动的根本意识。
五蕴是因缘和合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五蕴也被翻译为五阴,即指五种法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之意。
佛陀认为五蕴聚积构成宇宙间的一切精神物质现象,同时又反复强调五蕴生灭无常,本无自性,并由此推出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三法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