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我们都在错过彼此最重要最艰难的时间
最近再次翻起《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或许因为尝试去做了心理咨询,对书里一些理论有了新的理解和感触,第六章写道蛤蟆先生对童年的探索与回忆,我试着回忆我童年记忆里的父亲,我想了很久,回忆里似乎没有对于爸爸特别深刻的画面,有那么一瞬间有些责怪父亲,但似乎我也没有资格去责怪他什么,五岁前我在农村老家出生长大,太小的记忆不太多,但围绕着奶奶、妈妈和那群一起长大伙伴,摸鱼、捉虾、过家家,还有葡萄架下笑的一脸慈爱的爷爷。那时候的爸爸在离家600公里外的城市打工,逢年过节回家一次,但那时身边的伙伴似乎也都跟我一样很少见到爸爸。
六岁后我到城里上小学,第一年寄住在小姨家,那是我第一次离开熟悉的家人那么久,那时的我小心翼翼地藏着自己想念和悲伤,努力的做一个不给人添麻烦的小孩,那时的爸爸也是第一次在城里做点小生意。我想那时的他应该也在为了我而努力吧。
二年级时,爸爸在学校边租了房子,把妈妈和弟弟从老家接了过来,妈妈在附近做点小生意边照顾我和不满一岁的弟弟,爸爸则再次出去打零工,童年的我觉得那段时光简单而漫长,可对爸妈来说那时的他们是多么艰难啊,再后来妈妈的小生意开始忙起来,有几年爸爸回来帮忙,那时妈妈天不亮就离开家开始忙碌,很晚才回来,仔细想来那时爸爸每天给我们做饭、洗衣服,照顾我们的起居,好像越是在平常的柴米油盐里越是会忽略那些日子重要意义。
初中时,爸爸也很少在家,不是去大城市打工,就是回老家盖家里的房子,那必定也是汗水和辛劳交织的日子,可在我的记忆里似乎是一转眼家里的二层平房盖起来了,我也度过了那些初中时候青春懵懂、渐渐淡去分享欲的日子,后来的我觉得那段时间辛苦也快乐,很多时候缺少父母精神上的支撑,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双向的遗憾呢!
转头想来,我们总在要求父母给予我们些什么,似乎是理所当然,可又哪知道他们也在自我挣扎和努力中支持着我们的成长,可他们似乎从来没主动要求我什么!他们也是带着他们童年的遗憾与伤痛在生活。
虽然当下的我也不能要求那个幼小的我给予父母什么,但在这一刻我好像理解了他们,也放下了心里那些纠缠于谁对谁错的枷锁。
我的父亲,有些懒散,有些拖拉,有些固执,有些情绪化,但他很努力肯干,很善良,尽管不是完美的父亲,但他是属于我独一无二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