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中又提到了最近陈奕迅很火的《孤勇者》,据报道,这首歌已取代十年前张杰的《逆战》成为时下传唱度极高的“儿歌”,此外,作为成年人我的朋友圈最近更是被这首歌霸屏。
“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爱你对峙过的绝望”“不肯哭一场。”
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得资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播到各个年龄层。
以前我们怀旧,因为歌曲有年代感,岁月鎏金,所以产生代沟。
当下,新媒体正在慢慢弱化这种代沟,我们听的看的,接受到的信息正以同步速度传递给每一个手机人。
所以,我们拥有了更先进的电子产品,我们就真的比以前拥有得更多信息吗?
这些被动接受的信息到底是“知识”还是“噪音”?
通过媒体自动选择进入我们脑海里的信息,我们就相信是真的。
这种被动接受很可怕。
因为知识不是摆在那里,它是人去验证去探索的东西,
只是接受信息享受短时间刺激是成为不了知识的。
噪音不同于信息,它是我们信以为真的东西。
科技是为了领航人类进步,电子产品本来只是人类发明的工具,
当下却变成为人类决定什么是知识的“主人”。
当我们开始对电子产品推送的信息信以为真,它就不是我们的工具,而是别人利用你的工具,更甚者变成了人的主宰。
当然,我并不反对电子产品,而是我们面对被动输入我们大脑的信息。
因为直接获得,自以为是知识,省略了学习和思考的过程。
我们知道中国的四大名著有部《西游记》,所有的妖魔都配合佛祖的演出,九九八十一难唐僧都可以逢凶化吉。
佛祖当然可以直接把经书给予唐僧,经书完全可以共享到每个人的大脑。
但取经的路是不可以替代的。
因为使唐僧成为唐僧的并不是那本经书,而且取经的路。
我们以为自己是电子产品的主人,但在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时,我们是否逐渐蜕化学习和思考的过程。
应该选取什么,重要的是什么,这种判断力,而不是靠刷手机塞满名词,来决定你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时下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生产知识的速度超越了知识储存的速度。
所以我们这个时代考验的恰恰是我们辨别、思考的能力,
这种能力需要我们熟能生巧的培养,
是不可以由电子产品替代的。
电子产品让你误以为你懂得一切,它给你塞满了信息噪音,而它拿走的却是你必要的智识。
我们和知识是在互动中进步的,而不是被动服从。
法兰西画院的院士爷爷们,他们第一次在秋季沙龙中看到印象派的画作,从他们的知识出发,这完全不是在画画。
如果在那个年代,我们把画画的知识通过工具同步给所有人,所有人都认为古典油画才是画画,那么我们这个世界永远都不会有莫奈和梵高。
电子产品只是工具,只有真正的知识才是目的。
反思当下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和注意力,看或者听许多别人想让你所看所听的信息“噪音”而对学习和知识熟视无睹。
我们浪费大量时间被动植入很多“噪音”形成信息茧,最终却要我们自己承担“无知”的结果。
电子产品就是这样玩我们跟玩狗一样,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