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的话题来自2017-05-06期的《奇葩说》,辩题是“给走投还有路的人捐款,我是不是蠢”。
我觉得很蠢,我拒绝盲目捐款。
整个话题辩论的很精彩,我自己却总是走神。马剑越的辩论方式很亲民,听的很风趣,虽然没有说服人的强大气场但是心里确实很舒服的。董婧的论点有一些让我动容,里面提到了向灾区捐钱捐物,这是我亲身经历过的。初中最好的朋友住在村里家里特别穷,有一天去他家玩看到了很多的衣服和书包,我诧异问道这是你新买的?他默默的说,不是,市里搞活动捐助捐过来的,收了还要收感谢信的。
我的朋友并没有走投无路,生活虽然清苦,但是我们每天有说有笑,爬山唱歌过得很开心。偶尔邀请他来我家吃饭,我也会去他家,但是一次出于善意的捐助让他被扎伤了。书包不是很新,初中的时候没有特别富裕的人,我们的书本都放在学校,回家的几本书拿在手里就好,用不到书包的。衣服呢,很肥大,捐衣服的人,如果山区的孩子都有这样的身材,你觉得他们还贫困吗?
好友把衣服和书包收起来,郑重的开始写感谢信。他的想法不是感恩,而是激励自己以后不要这么穷。
我也看到过前几年各大卫视热衷于把受捐助的孩子们请到晚会现场,亲口向捐助的明星或者企业家敬少先队礼,说一声谢谢。我们看的很感动,可是台上的孩子们却很惶恐,你一定要让他们在万人的注视下,亲口承认自己是穷的,是天生就要需要别人帮助的吗?
一次晚会的感动是他的目的。我们感动之后呢,坚持5分钟10分钟,也许喝一口水的功夫,忘记了,该干嘛干嘛去了。山区的孩子呢,这也许是他们第一次出远门,看到他们一直期待的大城市的样子,可是,绚丽的灯光,照耀的是他们的贫穷,放大的是他们的自卑。他们的记忆里,人生第一次的远行,居然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贫穷。
高中时候发生了512汶川地震,当时玩游戏的我着急不已,我游戏里的一个好友就是四川人。学校组织捐款,室友们的第一句话不是具体情况怎么样,而是,你捐多少,大家一起定一个数字。好像随礼啊,大家都公平一点,统一一个钱数。但是我因为朋友的联系不上而着急,恨不得把生活费都交出去,这是我唯一宣泄力量的方式,而其他人,恐怕达不到这样情感炽烈的程度。
另一场是98抗洪,老家当时也发水灾,家具全被淹了。妈妈说当时全家动员,还有很多热心的邻居来帮忙,忙活一天最后连饭都不肯吃,所有人心里都很满足,我们回不到过去了,不是吗?
你有多久没有过善举了?
除去捐钱,我大学时候义务献血,工作后热心帮助陌生人指路,直接把新买的手机借给陌生人用,主动扶起倒下的自行车。
呵呵,像不像小学生写作文,可是这些真的是我能想到的自己所谓的善举了。昨天刷微博看到有很多人点赞一个女子扶起了一排的共享单车的视频。我也扶过,出发与自己心里的不安稳,非要扶起来。但,这不是应该做的吗?什么时候这些已经可以赢来全民的点赞了。
我把手机借给焦急的路人,我的心里怕他突然跑走。这些是我真实的心理活动。毕业后,工作后,自己真的没有做过很明显的善举。地铁上看到乞讨的老人我不会捐钱,但是同样的拉二胡的老头我会给。街上失去双腿写毛笔字的我会给。我心里明白,我不是出于善良, 而是感叹他们的不容易和有才华。
我们的社会病了。我们的生命越来越空洞了。
钱真的越来越重要了吗?
从小到大的捐助,我们都会第一眼看到那个捐助钱数最多的人。现在我们很少有机会参与这种集体捐款,可是,我们的生活不也是一场工资比较的话剧吗?
我是一个程序猿,我所有的同事每天都在加班,疲惫时我们感叹好想好好歇几天,可是我们每个人都没有想我们为什么要加班?我们这么辛苦为了什么。
为了钱,为了IT这一个工资比较高的工作领域,这是我们每天努力工作的动力。我不讨厌我的工作,我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但我不热爱他。可是,我就是能让自己加班通宵,只为了每个月拿到薪水时手里的安全感。
我去年去了很多地方,没怎么攒钱,但是心里慢慢放松。我羡慕那些环游世界的人,羡慕那些背包客。他们恐怕是最有安全感的人了,他们是精神上的富豪。
我们还心理优越的去捐款,去资助别人的梦想,去众筹。可是,真正贫穷的是我们吧。
万事开头都是钱,我们穷的只剩下了钱。
如果下次我有机会再去帮助别人,我的手不会再伸向钱包,而是充满勇气的伸向前去,拉他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