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感悟(150)
原文: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书中译文:原壤叉开两条腿坐着等孔子。孔子说:“你小时候不谦恭、不敬兄长,长大了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老了还不死掉,真是个害人的家伙。”说完,用手杖敲击他的小腿。
我的感悟:
这段话,让我们见识了诙谐幽默、风趣搞笑的老顽童孔子。
原壤,孔子的发小,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可能是个方外圣人。
据说,他母亲去逝时,原壤竟站在母亲的棺材上唱歌,弄得主持葬礼的孔子哭笑不得。
孔子一生以礼教人、以文化人,最尊崇周礼,当然看不惯发小原壤,但也没办法,毕竟是打小一块长大的朋友。
两个追求完全不同的人居然是朋友,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
“原壤夷俟”,“夷俟”:叉开双腿坐等。
有一天,年老的原壤来看孔子,同样年逾古稀的孔子不在家。他就坐在那里,岔开双腿,一幅吊儿郎当、玩世不恭的模样。
那个时代,中原人还没穿上裤子,膝盖以下的小腿上套两只裤管,叫绔;上面穿有一条围裙状的服饰,盖着半截裤管,叫裳,有钱的贵族,根据季节来变化多少长短;上身穿的叫衣,外面再搭配长袍大袖,叫袍。于是,衣、裳、绔、袍共同遮覆全部身体。
当然,穷人是短衣短裳,甚至衣不蔽体。
聪明的你肯定笑了,原来古人的裤裆是露着的,所以,都端端正正跪在垫子上吃饭说话。不然,全春光乍泻。
现在,放荡不羁的原壤老头,大叉着腿、还伸老长,坐在垫子上(那时候还没板凳),那种粗鲁野蛮形象,想想就让人厌恶。
这时,孔子回来了,看见原壤放浪形骸、不守礼法的丑态,就控制不住自己了。
反正是互踩互踏的发小,还客气什么。
大骂:
“幼而不孙弟”,“孙弟”,同“逊悌",孝悌。你小时候就不讲文明,不懂礼貌,不敬父母,不尊兄弟,打架斗殴都缺不了你;
“长而无述焉”,“无述”,没有值得称道的。你光长年龄不长能耐,都老成这样了,也没见你做出被乡里乡亲称颂的善事;
“老而不死,是为贼”,“贼”,害人的人。你个老不死的家伙,活着净祸害人。
孔子越说越气,“以杖叩其胫”,用手杖梆梆梆地敲原壤的小腿骨。“胫”,指小腿骨。
想象一下这个画面:俩老头,又是老朋友,一个边骂边用拐杖打;另一个坐在地上,露着裤裆,笑嘻嘻地翘着腿躲躲闪闪;一个累得气喘吁吁,一个笑得地上打滚。
没想到吧,《论语》居然会记载如此生动有趣、活泼俏皮的孔子。
可爱吧,有没有爱上孔子这老头?
孔子可不是整天板着面孔的老学究。学生评价他“温良恭俭让”、“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等。
“学而时习之”,他悦;“有朋自远方来”,他乐;当大官服务社会,他仁;绝粮于陈蔡,他照样鼓瑟鼓琴。
正直、勇敢、坚强、仁爱是孔子,温暖、活泼、可爱、诙谐还是孔子。
《论语》中的孔子,充满了生活情趣,洋溢着人间烟火气息。虽然博学多能、圣哲兼备,但依然有着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依然有着跨越时代的亲切感。
对了,中原人穿上有裆裤子,是从战国时期才开始的,缘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当时北方的胡人,善骑善射,为方便骑马,他们率先发明并穿上了裤子。赵武灵王向胡人学习,穿胡服,踩马蹬,跨战马,射弯弓,从此,中原的华夏民族才开始穿上了裤子。
《论语》“宪问篇”第43章,让我们见识了一个会骂人、打闹,也会开玩笑的,亲切、可爱的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