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ake Knapp 翻译/ONES Piece 任宁
译者按:经常有人问:「设计冲刺」是不是就是「头脑风暴」?——当然不是。但是这两者区别和优劣在哪儿?被普遍使用的「头脑风暴」有什么问题?这篇文章可以解答。让我们停止脑暴,开始冲刺吧。
很多年以来,一直有人告诉我们,小组头脑风暴没啥作用。在2010、2011、2012、2013、2014和2015年,都能找到关于这个观点的好文章。而且这甚至也不是什么新发现——这些文章有一半都引用了耶鲁大学在1958年做的一项研究。这项研究发现,在单独工作时,人们的表现要远比团队头脑风暴时要来得好。
纵然如此,可我们依然在做头脑风暴——当我们面对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有一组人马,然后不知道谁说了一句,「让我们头脑风暴一些想法出来吧。」没人能拒绝。
现在你在阅读的是2016年的「反头脑风暴」文章。但是这次,你会有所改变。真的!这次,我有个好得多的办法提供给你:设计冲刺。
但是首先我需要承认,我自己以前也是一个喜欢小组头脑风暴的人。
设计冲刺简史
话说回2008年,当我还在 Google 工作时,我主持过很多小组头脑风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曾经热衷于帮助人们在工作中变得更多产和更有效。有组织的小组头脑风暴似乎是完美选择。毕竟,人们本来就是要头脑风暴的,那为什么不去教教他们如何正确地去做这件事儿呢?——在小组头脑风暴中,工程师们靠着遵循一些经典规则(「不要马上下判断」、「鼓励任何想法」等等)而想出了许许多多的解决方案。而且他们还挺享受这个过程的。
然后有一天,在一个百人培训工作坊中,一位工程师站起来,响亮地打断了我:「你怎么知道小组头脑风暴真的有效?」
我那时没有答案。在那一刻,我才发现我一直以来有多傻。
之后,从疑问出发,我重新审视了之前做的工作坊所导出的结果。每次头脑风暴之后的几个星期、几个月之后,都发生了什么?情况令人沮丧。没有一个在头脑风暴中产生的想法被真的做出来或者发布出来了。而最好的想法——那些被真正执行出来的想法——是从单独工作中来的。
但我那时依然坚信团队合作很重要。团队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技术组合和专业知识,以及观点上的对抗——所有这些都是达致「成功」的健康元素。而且我还依然相信团队能够比个人做出更棒的事情——做得还更快——如果他们能使用一个正确的方法论的话。我希望想出一个确实有效的方法。最后我发现,如果我想要一个很棒的解决问题的流程,我只能从零开始打造,而且我不得不要单独完成这项工作。
所以我推翻一切,重新来过。好在 Google 的团队们对于试验都很开放(而且愿意原谅我的错误)。到2010年,我提出了一个头脑风暴的替代方案:一个我称之为「设计冲刺」的五天流程。我与 Gmail、Google X 和 Google 搜索的团队一起进行了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设计冲刺。这一次,流程起效果了。设计冲刺的产物变成了实际的产品。
2012年,我去了 Google Ventures 工作(现在它叫 GV),在那里——在我的合伙人们的帮助下——我与医疗健康、农业和机器人等多种领域的创业公司进行了超过100次的设计冲刺。
设计冲刺的大体思路,就是找一个小团队,腾出一周的时间,然后迅速地从定义问题推进到产品测试。第一天,你要做一张「问题地图」。第二天,每个人单独地画好草图。第三天,团队决定哪个草图想法是最优秀的。第四天,一起建一个实际的原型。到了第五天,找五位目标消费者来测试原型。这就像是快进到未来,去看看你的最终产品进入市场的样子。
四处重大改进
根据我的经验,小组头脑风暴有四个重大问题。在我设计「设计冲刺」的流程时,我为每个问题都设置了步骤。
一、头脑风暴的问题:来自小组的「浅」想法
在小组头脑风暴中,各种想法被又响又快地喊出来——我们追求的是数量,因为我们觉得只要数量够大,总能在沙子里淘出黄金来。但是细节很重要,而且优质的想法需要以深度思考的时间为基础。
设计冲刺的解决方案:来自个人的「深」想法###
在设计冲刺中,每个人都要考虑几个方案,然后花几个小时来为他的方案画草图。最后得出的方案数量没有小组头脑风暴多,但是每个方案都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打磨。
二、头脑风暴的问题:个性掩盖结果
如果某人有「聪明」或者「有创意」的名声,他们的想法往往会被高估。而且对于内向的人,小组头脑风暴也许会是一场噩梦。那些经常做销售演示的、富有魅力的外向者经常会占统治地位。
设计冲刺的解决方案:想法说了算
设计冲刺中产生的草图上是没有作者的名字的。在第三天我们对草图进行评论时,作者依然保持沉默和匿名,只到每个人都发表意见之后才能进行「销售演示」。
三、头脑风暴的问题:众说纷纭
小组头脑风暴时充满协作和鼓励的环境会让人感觉良好,但是经常会让团队偏向于缓和、中庸的方案。
设计冲刺的解决方案:决策的一致性
在设计冲刺中,决策是由一个人来做的:「决策者」。决策者可以是 CEO、高管、产品经理或者其他领导。比如说,在一次跟 Medium 做的设计冲刺中,决策者就是创始人 Ev Williams。在与一个叫 Flatiron Health 的癌症数据公司做设计冲刺时,决策者是首席医疗官(Chief Medical Officer)Amy Abernethy。有决策者来一路拍板,最后的方案也能保持一致性。
四、头脑风暴的问题:没有结果
最糟糕的是,头脑风暴只能给你一堆便利贴上的想法——只有这些。这是一个用来起步的松散的方法,没有路径能帮你从抽象的想法推进到确实的实施中去。
设计冲刺的解决方案:每次都有原型和数据
设计冲刺的流程要求你的团队制作一个原型并且测试它。等你做完这些,你心里会很清楚接下来要干什么。
为了让你更好地理解它是如何工作的,我来告诉你一个我们跟 Slack 做的案例(Slack 是一个团队沟通软件,如果你不熟悉它的话)。Slack 想要提升首次使用产品的用户的体验。在那次设计冲刺中,有个人做出了一个非常聪明而且具有野心的方案——就是那种我们通常会跟「头脑风暴」联系起来的醒目创意。另一个人做了一个传统方案,但是花了很多时间斟酌文本和步骤。它不酷炫,但是又清楚又有逻辑。在十个方案中,这两个进入了最后的比拼。
所以后来发生了什么?Slack 把这两个方案都做了原型,并且都做了测试。最后,事实证明那个「无聊」的传统方案显然是胜利者——它真正向消费者阐述了产品。要是这是一次小组头脑风暴,这个想法也许永远不会被注意到。而且就算有人注意到它,它也很可能只是停留在便利贴上的几行字。设计冲刺帮助 Slack 考虑了多种方案,然后依据数据做出了决策。
要停止头脑风暴很难,我跟大家一样清楚这点——纵然我说了那么多,我每周至少会有一次不知不觉进入「头脑风暴」模式——脱口而出、未经三思地表达想法,在别人开口前就开始滔滔不绝地做「销售演示」。哎,「头脑风暴」这个词连讲出来都很有趣——听起来让人觉得很聪明而且很快(事实上,这个词是一个广告业的高管生造的)。
但是当重要的挑战来临,你需要让你自己和你的团队更好地利用时间。试试设计冲刺——你可以通过读我的书来学到更多。去看看吧,希望2016年是你读到这种文章的最后一年。
这是 ONES Piece 翻译计划的第115篇译文。本文原载于 Medium,作者 Jake Knapp,由 ONES Piece 翻译计划 任宁 翻译。ONES Piece 是一个由 ONES Ventures 发起的非营利翻译计划,聚焦科技创新、生活方式和未来商业。如果您希望得到更「湿」的信息,我们也有播客节目「迟早更新」供您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