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回到家愤懑的说:争了三个小时也没有争出个结果。
我问:跟谁争啥呢?
他说:M总啊,他跟我说他的孩子选学校的事,问我有什么想法?我问他,孩子的想法是怎样的?他说:“十几岁的孩子的想法太幼稚,不值得听,我们成年人应该为他们做选择。”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说:“孩子的想法也许幼稚,但如果你不让他尝试做选择,并看到选择的结果,那孩子怎么能成长呢?”
他却说,“万一选择错了,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我说:“选择哪里有对错?不过是不一样的路而已。”他却说“怎么可能没有对错?你太理想主义了。”
叙述完争论的内容,先生心有不甘心的说:白白浪费了三个小时。
我说:你俩的争论注定不会有结果,因为你俩根本就没有在同一个频道上。他是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过程中收获到什么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拿到他要的那个结果,包括高收益、好的站位、稳定…… 而你是过程导向的思维方式,过程中的感受是最重要的,选择带来的是体验、经历、经验…… 对于过程导向,人生没有结果,或者说结果是唯一的,没有例外。所以稳定是次要的。
当他以结果为导向时,选择就有了对错,没有达成目标的选择就是错的,所以他更会表现出坚定和执着,会更有效率;当你以过程为导向时,选择不分对错,哪条路都会体会不同的过程。只是有些路顺一些,收获快乐。有些路则坑多一些,要学习爬坑,但学会从坑里爬出来是人生的重要技能,会爬坑的也许能去到风景更好的地方。
事实上,再向下看一层会发现你俩对人生的定义都是不一样的。他认为人生是一次华美盛宴,占据好的位置,吃到大餐,并且要吃得心满意足,人生才能值回票价。你则认为人生是一次旅行,去到不同的地方,见到不一样的风景才是人生的意义。 但是我认为,。。。所以如果他的口味比较挑剔,那他对位置及面前大餐的要求就比较窄,人生失败的概率就比较大,所以每一步都走的战战兢兢,也比较容易焦虑。而你要见到不一样的风景,所以没有好坏对错,也没有成功失败,每有发现就很开心,所以对人生更多期待。
所以,你俩根本就没有什么好争论的,他是你可见的一段风景,是共行这段路的旅伴;你则是他达成一个目标的工作伙伴。
其实人生中可争论的事儿不多。事实是无需争论的,过去的事儿争论起来像罗生门,掺杂了太多的主观感受;未来的事儿等发生了自会被验证,其实也是罗生门。逻辑无需要争论,只需推演。观念更无需争论,每个人的观念都有其合理性,是由其生存体验造就的,无论你有多不认同,如果不是观念者自己想改变,其他人终究是无法撼动的,因此,“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必须“为谋”,就只有接纳,毕竟没有谁比谁更正确,只有能否自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