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在这个星球上面,没有完全独立存在的个体,无论如何都会与他人产生联系,随之而来的就是人际关系。阿德勒认为个体的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
自卑感来自主观臆造
所谓自卑感,就是觉得自己有所“欠缺”,对自己某些方面不满意的状态。
书中的青年因为自己的学识、相貌、性格等讨厌自己,觉得自己远不如很多同龄人,进而产生自卑心理。这都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也就是人际关系——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上的自卑感。如果没有比较的对象,我们也就不会觉得自己不如人。
书中的哲人,曾因为自己的身高低于平均值而自卑,觉得要是再长高哪怕10cm,就一定会有不同的人生际遇。直到他的朋友指出这个想法简直无聊,说:“长高干什么,你可有让人轻松的本事啊”。
你看,只要进行角度切换,价值也就随之切换,一件事情本身没有所谓的“优劣”,关键在于主观上如何看待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
很多时候困扰我们的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毕竟,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中。
自卑感和自卑情结
自卑感人人都有,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阿德勒认为人都有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的本能,体会到进步也是我们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可是,当我们无法成为理想中自己或达成目标的时候,很容易怀疑自己的付出和能力,进而产生自卑感。
出现这种情绪很正常,只要处理得当,这种自卑感完全可以转化为接下来继续努力的催化剂。
觉得自己不好看,没关系,腹有诗书气自华,还可以学学发型设计、衣服搭配等;对形体不满意,开始有针对性的训练就能改善……
可是还会有很多人,什么都没做就断定自己不行,认为现状是无法改变。这就是“自卑情结”,即把自己的“缺点或失败”当作不去行动、不去努力做出改变的借口。
例如,一个人没有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背景,也没有硕士、博士这样的高学历,面对有这些资源的人会产生自卑心理。
如果是“自卑感”会这样想:名校+学历≠学识和能力,我现在没有这两样东西,但是自学的途径都很多,不断地提升自己工作必须知识,不断地迭代自己的思维方式,还是可以找到匹配自己价值的工作。
如果是“自卑情节”会这样想:没有背景、没有文凭,怎么跟别人比呀?怪不得找不到好工作。我要是当时去考研就好了,现在也该毕业了,要不辞职去考研?可是考研就没有收入了,我都这么大再去准备考研,考不上岂不是更耽误时间,男/女朋友都不好找,还是别折腾了。
拥有自卑情结的人,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 即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当我们鼓起勇气做出改变、追求进步,以尽量摆脱自卑感的时候,很容易掉入与他人比较的陷阱当中,觉得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才能确认自己的上升之势。
阿德勒认为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中自己”的比较。跟别人比,总会有高低、胜负之分,这样就势必会给自己增加人际关系的烦恼。
人生的三大课题
作为社会中生存的个体,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就是人生课题。人际关系有距离和深度,阿德勒根据这一点总结出人生三大课题,即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
工作课题——不论什么样的工作,都会产生协作关系,工作课题随之出现。这一课题距离相对远、深度浅,有着单一的“成果”目标,还会随着下班、休假或者跳槽而终止,是最好处理的人生课题。
交友课题——因为没有工作关系那种强制力,也就更加难以开始和发展。不同的人会基于不同的目的结交不同的朋友,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有远近之分,有泛泛之交、好朋友,知己等等,这一课题中,人际关系开始变得更加复杂。
爱的课题——朋友之间如果有一位发展出恋爱关系,那就进一步衍生出“爱的课题”。这一课题是人际关系中最难得课题,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恋爱关系;另一个是家人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恋爱甚至夫妻关系可以通过分手或者离婚来切断,唯独亲子管子是人类社会中几乎不可撼动的关系。
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与这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既没有自卑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
我们常说的直面人生,其实也就是直面这三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