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共读《被讨厌的勇气》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本书以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为基础,文中以哲人与青年对话的形式为我们阐释什么是勇气心理学。那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二夜哲人与青年又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讨论的呢?
一、为什么讨厌自己?
青年承认讨厌自己,是因为实在找不到喜欢自己的理由,因为青年对自己没有自信,对一切都持悲观态度,太过固执,非常注重别人的看法,而且总是活在别人的怀疑之中,不能活得自然,总觉得像是在演戏,自己的长相和身材也一样不满意。如果你常常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实在找不到喜欢自己的理由,这一切归咎于
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
为了达到不要喜欢自己的目的,所以才只看缺点而不看优点,因为不去喜欢自己是一种对你而言的“善”。这里的“善”并不包含道德含义。仅仅是“相应理由”也就是“善”的行动。而是利己的行为,仅仅是有好处。那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青年很害怕被他人否定。害怕被别人轻视或拒绝、害怕心灵受伤。你认为与其陷入那种窘境倒还不如一开始就不与任何人有关联。
其“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这里举了一例子让我们更好的理解,有一位女学生,她害怕见人,一见人就脸红,称为脸红恐惧症,这个女孩想来治疗这种脸红恐惧症,以向喜欢的那个男孩去表明心意,去告白,希望能够交往。可是哲人认为这位女生她自己“需要脸红这一症状”。看到这里我也看不懂了,她不是特别希望治好吗?
我们来看看她是为什么会需要脸红这一症状,因为她最害怕被自己喜欢的男孩拒绝了,失恋可能带来的打击和自我否定。所以她只要有脸红恐惧症存在,她就可以用“我之所以不能和他交往都是因为这个脸红恐惧症”这样的想法来进行自我逃避,如此便可以不必鼓起勇气或者即使被拒绝也可以说服自己,而且最终也可以抱着“如果治好了脸红恐惧症我也可以......"之类的想法活在幻想中,这种情况很多见,比如考生会想“如果考中的话人生就会一片光明”,公司职员则会想“如果能够改行的话一切都会顺利发展”。但是很多情况下即使那些愿望实现了,事态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那出现这种问题怎么办呢?放任不管吗?
阿德勒主张不为这种症状治疗,用了一个词“鼓励”,让其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
二、为什么烦恼来自人际关系呢?
那如果说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那是不是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在宇宙中生存。那么全宇宙中只有一个人那问题又来了,如果只有一个人生活的话,势必会被强烈的孤独感所困扰吧?之所以会感觉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如果这个宇宙中没有他人只有自己,那么一切烦恼也都将消失。我们不可能让人际关系消失。人在本质上必须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根本不可能做到与他人完全隔离,所以“如果能够一个人生存在宇宙中”这一前提根本不可能成立。
阿德勒认为“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个人的烦恼即所谓“内部烦恼”也根本不存在。
哲人如是说:青年由于太惧怕人际关系所以才会变得讨厌自己 ,在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青年认为自己并不是苦恼于这种世俗性的烦恼。
三、自卑感?自卑情结?优越情结?
阿德勒创造了自卑感这个词汇,在阿德勒使用的德语中,自卑感的意思就是价值更少的“感觉”。也就是说,自卑感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是一种“自己没有价值或者只有一点价值”之类的感觉。如何看待自卑感呢?自卑感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尽管自卑感对所有积极的成长起着一种激励作用,但是它们也会导致精神病症。
大家对自卑感是如何理解的呢?
自己身上又有哪些地方觉得很自卑呢?例如,学历,身高,长相,性格,身体缺陷等等。我们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宇宙中,那既然有他人的存在,那世俗势必就会有一套标准,比如你要上好的大学,拥有好的工作,身高在175以上,哲人与阿德勒一样,身高都矮于正常人,身高155。155厘米的身高只是一个低于平均数的客观测量数字而已,乍看之下也许会被认为是劣等性。
问题在于我如何看待这种身高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
也就是说哲人对自己身高的感觉终究还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也就是人际关系——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上的“自卑感”,如果没有可以比较的他人存在,我也就不会认为自己太矮。也就是说: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臆想”。主观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可以用自己的手去选择。
把自己身高看成是优点还是缺点,这全凭你自己主观决定,正因为如此,我才可以自由选择。
自卑感就不难理解了,自卑感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那么价值究竟是指什么呢?
我们以价格昂贵的钻石或货币为例,我们会从中发现一些价值,并会说1克拉多少钱或者物价如何如何。但是,如果换种角度来看,钻石之类的东西也只不过是石块而己,也就是说,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即使1美元纸币所承载的价值是一种常识(共通感觉),那它也不是客观意义上的价值,如果从印刷成本考虑的话,它根本不等于1美元,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存在,那我也许会把这1美元的纸币放入壁炉当燃料或当卫生纸用。同样的道理,我自然也就不会再为自己的身高而苦恼。
价值问题最终也可以追溯到人际关系上。
阿德勒也承认自卑感人人都有,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首先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可以简单将其理解为“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例如,蹒跚学步的孩子学会独自站立;他们学会语言,可以与周围的人自由沟通。我们都有想要摆脱无力状态,追求进步的普遍欲求。人类史上的科学进步也是“追求优越性”的结果。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例如,越是有远大志向的厨师也许就越会产生“还很不熟练”或者“必须做出更好的料理”之类的自卑感。
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我们怎样正确利用自卑感?我们应该摈弃自卑感,进一步向前: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步;要更加幸福。如果是这样的自卑感,那就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很多人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根本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他们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或是现实无法改变。这样的情形不是自卑感而是自卑情结。
自卑感与自卑情结的不同在哪里?
自卑情结一词汇原本表示的是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跟自卑感没有关系。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坏事。就像阿德勒说过的那样,自卑感也可以成为促成努力和进步契机。例如,虽然对学历抱有自卑感。但为如此,才下定“我学历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努力”之类的决心,那反而成了好事。
而另一方面,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了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就像“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者“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之类的想法。像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这已经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它是一种自卑情结。
因为有了学历低而失去很多求职的机会,不被社会看好也就无法成功,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不能结婚。之所以不能结婚,正是因为幼时父母离婚缘故。我们不难理解这种因果关系。
阿德勒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把这种论调称为“外部因果律”。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
如果抱着“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之类的想法去面对这种社会现实,那就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想成功”了。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因为有A所以才不能做到B的人,他们的言外之意就是“只要没有A,我也会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人”。最健全的姿态应该是想要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欠缺的部分,比如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努力工作等,如果没有这种勇气的人就会陷入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有时会发展成另外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那就是优越情结
优越情结: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受之中。
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权势张扬”、“骄傲自大”这些人故意炫耀自己很优秀很特别,还有另外一种夸耀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我们会说他们是弱势群体啊,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打个比方我们的婴儿,是处于支配而不受任何人支配的。
四、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在同一个平面上既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后面。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自己”的比较,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我们都不一样,性别、年龄、知识、经验、外貌、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但是,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与孩子也能平等吗?
是的,对于孩子既不当作成人对待也不当作孩子来对待,而是“当作人”来对待。把孩子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一个人来真诚相对。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如果处在这样“竞争”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
有竞争的地方就会有胜负,那即便不是败者,即便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之中的人也会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为败者,因而不能相信他人。即使取得社会性的成功,也不会幸福。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危险的所在。
但实际上,别人真的会那么关注你吗?会24小时监视着你,虎视眈眈地寻找攻击你的机会吗?事实并非如此吧?“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如何破?
阿德勒说所有的一切都是可以用自己的手来选择的。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截然不同。
人际关系中,有的关系处于权力斗争,有的关系处于报复阶段,我是源头,从我这里切断,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承认错误并不是失败。
五、人生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相当明确的目标。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
1.自立
2.与社会和谐共处。
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
1."我有能力"的意识.
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直面人生课题来实现。
恋爱关系或夫妻关系还可选择“分手”,即使生活多年的夫妻,如果难以维持关系的话,也可以选择分手。但是亲子关系原则上就不可以如此。假如恋爱是用红色丝线系起来的关系的话,那亲子关系就是用坚固的锁链联结起来的关系。而且自己手里只有一把小小的剪刀。亲子关系就难在这里,所以我们不能逃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爱孩子爱家人爱自己,爱的课题是最难的,如果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作“人生谎言”。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这是一个事实。这里不关乎“善恶”而是缺乏“勇气”。我们之所以逃避其实是缺乏了勇气。
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说,我们是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我们有这种力量。
感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