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处于什么样的阶层,拥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理性地对待高中考的结果,教育的环境也就会变得安静、干净。
一年一度揭榜时,面对尘埃落定的结果,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这里的喜与愁不仅仅是当事者——考生自己,也包括家长、学校和老师;这里的学校不仅仅指向考生毕业的学校,也包括各种招收新生的学校。
分数是冰冷的,但是当数字与前途和人生命运联姻,其就变得有温度和质感。这种由冷到热的转变不是来自数字的本身,而是出自于人为的刻意强加。对学生而言,分数就是命运的转化剂:分数高了,就可以洗尽铅华,为自己挣得荣誉与自信;分数低了,就会杂务难褪,让自己无法昂首阔步于人前。对学校而言,分数就是一柄利刃:从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分数高,对外寒光四射,无往而不胜;反之,在残酷的丛林法则的过滤中,就四尘沙般被剔除。至于家庭,孩子分数高,就离光宗耀祖的距离近了;分数让人难以启齿,自己在公众面前就失去了话语权,有可能颜面扫地。
正是由于分数像悬在人们头顶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在趋利避害心理的作用下,人们尽可能地把这种附加值进行最大化地扩展。之所以如此,一则是出于自身的需求。不论是初中升高中,还是高中升大学,分数是唯一的戒尺。如果分数傲视群芳,就可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如果分数没有竞争的优势,就只能“快乐和喜悦是他们的,自己什么也没有”的落寞。考考考是老师的法宝,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在竞争和选择中一旦占据了分数的制高点,就意味着掌握了制空权;一旦麦城败走,就只能落得“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境遇。由于分数释放出强大的灼伤力,凡是与分数有千丝万缕关联的相关方都会以各自的方式对其投注高度的关注。考生所在学校,由于充分认识到分数蕴涵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所以会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手段进行创收。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从学校走出的学生多少一路高歌步入高一级的学校,那么酒香也就不怕巷子深了;反之,即使歌声再婉转悠扬,也不会招揽太多的听众。
与输出学校把学生的分数视作学校立校之本相呼应的是吸纳学校为了“招贤纳士”而使尽浑身解数的壮举。不论是高中,还是大学,其对生源质量的重视同样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而生源质量的优劣最重要的参照系数就是学生的分数。学校吸收高质量生源的多寡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势头。正是基于这些复杂因素的考量,所以每年一到高中考放榜时,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生源争夺大战的大幕就会拉开。围绕生源争夺而上演的各种怪异的大戏即使让公众啼笑皆非,导演或主演者也会乐此不疲。争夺之所以残酷而热闹,除了二、三流学校出于生存压力的逼仄参与其中,许多所谓的一流名校也会不甘寂寞。
既然是争夺,掌握主动权者就有了优越的心理优势。“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至于花落谁家,关键取决于东家开列条件所释放的磁力的大小。而吸引力强弱的落笔点最终指向的是名利筹码的开据。翻阅近几年围绕生源争夺演绎的话本,一般学校花样迭出的吸生术姑且不说,单就名校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明争暗斗”已经让世人目不暇接。而名校因为其显性的优势和隐性的品牌效应,自然会成为考生竞相选择的对象。当然,前提是自己要有足够的资本。否则,只能望校兴叹了。
这种因分数而诱发的人为制造的冰火两重天,从一定程度上对公众不计成本和代价地追逐分数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毕竟,对每一个当事方而言,他们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的是——高分迎来的是门庭若市的喧嚣与热闹,低分则出现门可罗雀的凄清与悲凉。对普罗大众而言,任何人都渴望过着“今年欢笑复明年”生活,都不希望生活在“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环境中。而在这种心理驱动下,家长的盲目与学校的“物尽其极”自不必说,学生更是到了“舍生忘死”的地步。他们之所以如此地对分数抱以极大的热情,因为他们知道,分数高了就是香饽饽,就是人中龙凤;分数低了,只能被别人踩在脚下。再说,掌握了制空权,可以名利双收;失去了话语权,就一无所有。
当由不同阶层和社会角色参与进来,一起织起一张绵密的大网时,因为其缜密,很少有人可以置身事外,都不同程度扮演起“网中鱼”的角色。其中,最为耀眼的当属分数的持有者。开始结束,结果还没有出炉时,他们如坐针毡;结果出来,手持“过五关斩六将”的通行证时,他们就会欣喜若狂。“十年媳妇熬成婆”,这种身份的翻转,咸鱼翻身带来的除了是自信,更多隐形的优越时时会给自己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而一种跨越和转身,最主要的还是心态和价值观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正常和健康,有可能会是畸形扭曲的。放眼天下,这种双向背反的事情是屡见不鲜。
每年放榜时,之所以如此的喧嚣,之所以出现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怪象,其症结在于教育在发展的轨道上已经偏离了其本身的宗旨,人们对教育投注的心理期许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真味。这种双向挤压和引导带来的结果只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三观”的被颠覆。如果这种势头得不到遏制,任其泛滥,其对教育的发展带来的伤害将是致命的。不希望这样的结果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