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解决问题的人?还是被解决的人?

      一个平凡的下午,坐在坐在咖啡店内,看着窗外的雨由小变大,又由大变小。花儿,树叶,为生活奔走的人群,无一例外的都被雨打了个遍,唯一的差距就是每个人的防护用具保护到的范围不一,和目的地不同了吧。

      在下雨的过程中,看着来往最多的人群类型,就是外卖小哥和跑摩的的师傅,这两类人群是人们在下雨天迫切需要的服务类型了。湿漉漉的下雨天,还伴随着狂风呼啸,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会有主动意愿在这样的天气出行的,从生存保护角度而言,都希望能够更好的保护自己,避免产生任何会伤害到自己的可能。而在当下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人以保护自己为首要目的的行动在一步步减少,保护自己的感觉,尊重自己的感受,都不如获得实际经济来的重要;因为在当下的价值体系中,当取得的经济足够多时(甚至都不用足够多,只要比你所在的圈层多),那些所谓的被尊重,被看见也都会随之而来。这样的表现体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呢?现在我还没有找到答案,是在解放之后吗?但看到关于解放前的故事时,似乎这样的表现也是存在的,那是从人性本身中带来的?万物的生存法则?但从过往中,也能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也有一部分人的想法是希望以优质(更好、和善,共赢?一时之间不确定应该用哪个词来概括这种思想)来进行选择,并以此来推崇发展的。当然将问题的选择以“优质”来作为总结,就不免要对 优质 的选择范围下定义,毕竟每个人做出选择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在自己明知道是错误时候,还仍然去做这个选择的。

      而做下决定的原因,是因为当下 TA是想要去改变某个问题的,但结果为何没有达到预期,我想可能有几方面的原因:

1. 在行动的过程中,是有某些信息的插入,导致行动产生偏差,从而结果产生变化。

2. 关注点错误,如我们在出发前,是了解到某个成个案列,从而自己想要去模仿达到同样的成就,可在分析的过程中,将成功的关键点归因错误,使得发力方向不会,那带来的结果必然也是大大不同的。

3. 资源的匮乏,导致思想过激或质量降低,从而投入市场时,需要以其他的方式让用户关注他们想关注的(也就是现在环境下营销的部分),当这种方式在市场上取得不错的效果时,就说明了降低产品质量的方式在市场上也是可以生存的,并且由于用户对于产品深层信息的匮乏,且不去较真的思想,使得这种模式可以越走越远。

4. 解决问题的根本点错误。现在的商业产品可说是相当多,从吃穿住行的日常生活,到肉体、精神、心灵、思想方面都在一点点涉及。但从实际的当下回看产物带来的变化,人群的幸福感、动物的安全、大自然的环保却是在下降的、在遭受破坏的,而上升的是经济、科技。但现在大部分国家人口都在降低的当下,真正于我们而言的有效解决方案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想来大部分人是有些答案的,只是能够行之有效的来推崇的人不是我们,但转念一想,我们真的不是那个有效解决问题的人吗?我们真的只能被动的解决吗?真的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