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不想用调侃的语气写这位篇文章,因为他是我最崇拜的将军,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是如何反败为胜。他不但是位军事家,懂得用兵,还是位谋略家,更懂得用计。
所以,我不想写过多关于他的身世,我今天只着重讲他如何用兵,如何以弱取胜的,并分析他为何可以取胜,如何在职场中应用。
他是战国的四大名将之一,与廉颇、白起、王翦合称战国四大名将。
据说在李牧很小的时候,他就有比较过人的天赋,在打仗的游戏中,他总是能取得胜利。大家都觉得他是个天才,所以在弱冠之年(就是20岁的时候)推举他为贤士,并且他进宫当了一名守卫。
在那个时候,守卫们爱打个比赛,队伍之间有个较量,就象咱们现在进行个友谊赛啥的。那个时候也有这样的比赛。然而,每次李牧的队伍总是能赢其他的队伍,没有一次输的情况。
这个事引起了赵王的重视。就让他去驻守雁门关。
在雁门关,李牧是出了名的“胆小”。这胆小在哪呢,每每匈奴前来进犯,他不但不用兵抵抗,还让士兵把金银细软给收拾一番,立马撤军。
他发令说,如果有匈奴侵犯边境进行掠夺,我军必须收拾人马和牲畜退稿堡垒中坚守不出,谁胆敢出击匈奴,杀无赦。
所以每次匈奴来的时候呢,都没有人把守边关,然而匈奴也抢不到什么东西回去。基于没有什么战事发生,所以人员损失和财物损失几乎没有。
李牧这个人,不但懂得兵法和谋略,此人情商还极高。
本来让他驻守雁门关的时候,当地的税收也可以直接收到他的军营中,做为军响使用。但是他变了方法,不再沿用朝中设立的官职,而是直接把官员管理各自的领地,其实就是责任到家,对这些官员他也不怎么管,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能让匈奴抢走任何财物。
因为当时的匈奴,真的是穷得叮当响,一个靠游牧的民族,能有什么稳定的收入呢?说白了,就是靠抢,抢周边国家的东西。匈奴嘛,就是比较蛮。要不那时候说,尔等蛮奴,是非常讽刺的一句话,就是说你人比较野蛮。
平时,即使没有战争的时候,李牧也是没事杀几头牛来犒劳将士们,并且指挥部队进行射箭啊骑马啊,这样的训练。
话说回来,当时的赵国实力也并不是很强大,一代代君主换下来,到了赵襄王的时候已经相当昏庸了。因为没吃过什么苦,自然也很少能体会得到百姓的苦,所以昏庸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了。
这样过了好几年之后,匈奴那边没啥损失,赵军这边也没啥损失。匈奴人因此也认为李牧胆小怕事,经常嘲笑这位赵国的将军。不但如此,连赵军自己人也认为李牧胆小怕事,后来还有人给投诉到了赵王那里。
赵王想,老这样也不是个事啊,你不打仗,只躲,这样下去还不是让别人看不起我们,所以赵王还专门派了一位大臣去专门斥责这位李牧将军。
李牧呢,你来,我好好接待,你斥责我,我恩恩啊啊地接受着。然并卵,等匈奴再来的时候,我照样该怎样还怎样,该躲起来还是躲起来。反正进了堡垒之后,你想打我,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到一点是,当你在职场中,遇到的对手比你强大很多的时候,你需要韬光养晦,进行自我的提升,不要让对方看出你的实力,需要你自己埋头苦干,如果遇到什么委屈,要自己往肚子里咽。
后来总这样,赵王就派了另外一个将军,取代了。 这位将军叫乐乘
新官上任三把火嘛,刚去的大将,知道李牧被辞原因,是总不出兵,正面攻击。所以后来乐乘只要匈奴一来就打,一来就打。但是因为乐乘并不了解边关的情况,又一味采用猛攻的策略,所以每次一打仗,准败。并且还让匈奴抢了很多财物回去。
这样一来呢,本来李牧在位的时候,让穷得叮当响的边关富裕起来了。乐乘去了之后,让本来已经富裕得地方又变成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地方了。
赵王一看,这样下去也不行啊,总出击打仗,但是总是打败仗。这时候他就又想起来了李牧,觉得这个李牧还是有两下子的。于是,他又请人去请李牧回来。但是李牧呢,说自己年势已高,身体也不适,不再适合回去了。
几次三番下来,李牧就是不出山。而边关匈奴那边还总是打败仗,实在是吃不消了。赵王一想,算了,我亲自去请吧。于是,赵王亲自来到了李牧的家门口,并且鞠躬自省,请李大将军出山。李牧一看赵王都来了,也不能不给面子啊,就说,赵王啊,我还是实行以前的策略,如果你同意呢,我就回去,你不同意,我也就算了。
赵王这时候,已经顾不得什么打不打仗了,只要你把匈奴那边稳住就行。于是马上痛快地答应了这个条件。
李牧再次出山。来到边境,他还是实施以前的策略,匈奴也开始笑了,那个胆小的将军又回来了。然而胆小归胆小,匈奴又变得一无所获,啥战利品也木有得到。
李牧这边还是,不打仗,没事再杀几头牛犒劳将士们,将士们也觉得,没事就杀牛吃肉,也不打仗,人都呆得闲了,心中总是有一团怒火等待燃烧。连名请命,希望能打一仗。
李牧并不惊讶,于是,他挑选了精良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良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同时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民满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就假装失败,故意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单于听到这种情况,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
因为草原大旱,匈奴早已经坐不住了,看李牧这边也得不到什么战利品,于是他们去各国掠夺,并且分了三路,毕竟要活命啊,要活命就得抢东西啊。说白了,李牧这里一看抢不到东西,我匈奴干脆就不抢了,我去别的地方玩了。
而李牧看准了时机,在匈奴派出大量精量部队去掠夺的时候,他挑选了五万精良的步兵和一千多战车以及两万匹战马,浩浩荡荡去了匈奴的老巢。
这时候在匈奴留守的都是些老弱病残的士兵,于是单于赶紧派一支最近的部队回来,这支部队大概有十万兵马,全是骑兵,骑兵的特点是速度快,回来的及时。
先回来的是一支骑兵,赵军遇到这支骑兵马上就落荒而逃了。匈奴人一看,这个胆小的将军果真是名不虚传,于是放松了戒备。还很开心,这位胆小将军又回来了,并且准备大派人马一赶回来的时候,马上灭了李牧这支军队。
等匈奴十万人回来,赵军这五万人却不见了踪影,哪也找不到了。匈奴非常纳闷,说好的要打仗呢?你们人呢?
正在匪夷所思之际,一支铁甲战车和铁甲战马组成的队伍,从三面气势汹汹地赶来了,并且包围了他们。匈奴一看,坏事了,这哪来了这么扛揍的队伍啊。
古时候,没有枪支弹药,铁甲战车和铁甲战马是很难对付的,装甲精良,几乎是打不死的。
于是匈奴赶紧往唯一的缺口处逃跑,这一跑不要紧。那五万精良的步兵早已埋伏在了那里。
他们一来,马上被赵军一举歼灭,斩杀了十万匈奴骑兵。这一战,李牧多设奇兵阵法,大败匈奴。这一战,也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以少量步兵战胜多数骑兵的战役。
精确吗?有力度吗?以少胜多吗?本身步兵能打败骑兵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更何况是以少胜多呢?
这一战之后,李牧带领赵军乘胜追击,北卷胡族褴,攻破东胡,使林胡部族归降,完全清除了北方的忧患。而单于也逃跑而去,有十多年不敢再进犯赵国。
这就是李牧啊。我养兵蓄锐,我保存实力,我让敌方不能看透我,摸不着我的规律,并且还制造假象,让敌方放松警惕。而当我实力充足的时候,我去打你,还看准了打,布下奇阵,以少胜多。
总之,我用最小的损失,换取到最大的利益。这才是上上策。
职场上有很多人,一见有对手了,就顾不得什么,一定要马上把对方打倒在脚下,甚至有时候还恶言相对。这是大忌啊。看看李牧是如何做的,再想想自己应该如何做。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总归是会有个例子,有个榜样的。
匈奴处理了,紧接着秦国又开始进犯。当时廉颇、蔺相如、赵奢等人都死的死走的走,只剩下李牧一个可用之材。赵王又令李牧去抵抗秦国。
面对连连取胜的秦军,李牧并没有直接正面对抗,秦军连连取胜,必然会士气高涨,如果仓促应战,必须难以取胜。于是他开始筑堡垒,和秦军对峙。秦军无论如何攻打,却不能攻破堡垒。
而秦军又是远出行军,疲惫不堪,几场下来,士气不但有所下降,而且将士们做战的想法都快没有了,又累又攻不破,谁还想继续攻。于是李牧看准时机,与邯郸前来汇合的将士,一举大败秦军。
这一招叫先守后攻,而且和曹刿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想法不谋而合。(我们小学课本还是初中课本上都学过的哈)
由于赵国连年争战,并且昏君在世,还赶上天灾人祸,国力非常孱弱。秦国就看准了这时候的赵国,决心吞半。于是派了王翦,就是前面说的战国四名将之一。
王翦也不是等闲之辈,他非常能看得出来当时的形势,他觉得李牧不除,赵国势难吞并。于是买通了奸臣郭开,(下一篇文章我会主要说这个郭开以及赵国的灭亡),在赵王面前进献谗言,说李牧勾结秦军,背叛赵国。
而赵王这个昏庸的君主,听信了郭开的谗言,要把正在战场上的李牧撤换掉。
临阵换将,此乃兵家大忌。李牧不从,拒绝领命。这个什么也不懂的二楞子君主与郭开设计把李牧斩杀,一代名将,就此命绝战场。不是被敌军所杀,而是被自己的君王与奸臣所害。这是何等悲哀!
在李牧死去三个月后,赵国灭亡!
冯唐说:“天下之将,独有廉颇、李牧耳。”
李牧,是我最崇拜的战国将军。没有之一。他不但懂得谋略和兵法,用现在的人说,他的情商也极高,和将士们同心同力,没有人不佩服他。
在被奸臣所害之时,依然领兵打仗,坚守阵地,是条铁骨铮铮的硬汉。
然而我每每读到他所害之时,难以自抑心中的难过,心如刀绞,泪流涟涟。
来世,若我为男儿身,愿与他续父子之缘,尊敬他,向他学习。若为女儿身,愿为他妻,辅佐他,做一番事业。
他才是我心中真正的英雄。
请铭记这位被奸臣所害的历史名将,他的名字叫李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