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你观赏一幅中国绘画,将会感到一种巨大虚空的空间感,它用简单的色调,细腻的线条与“骨与风”的笔法给人一种朴素无华却又饱含深意的感觉。深入中国绘画艺术美学范畴中,从四方面浅析。
其一,从线条中透露出形象姿态,中国绘画以“线条”为美区别于西方的“团块”,有虚有实。雕刻或是绘画,中国的艺术家们都以把其做“活”,也就重视以“浅条”这种流动感强的表现手法来创作。以“线”的韵律为主,其不一定是客观实有的线条,而是画家构思用以配合作品艺术节奏的手段。从另一角度折射出中国画工具笔和墨的重要性,用独有的艺术条件与手法,巧妙地把幻想与现实交织着。
其二,气韵生动和迁想妙得,气韵则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无论是绘画、建筑,还是园林、雕塑皆讲究气韵,其气韵与音乐相通。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提出绘画“六法”后成为重要绘画美学思想。与“气韵生动”相辅相成的因素则为顾恺之论画时所提“迁想妙得”,意在发挥自已最大想象空间,内心体会,把自己的想象迁入对象形象内部去,达到对象核心的真实,从而达到“气韵生动”,用想之所想去将自我溶化在对象里,突出对象有代表性的方面。
其三,骨力、骨法及骨风,何为“骨”?“骨”为笔墨落纸有力突出,从内部发挥一种力量,虽不讲透视,却可以有立体感,于我们有一种感动的力量。其三者是中国美学史中极重要的范畴。“骨力”则为有“骨”的笔力,这种力量是艺术家内心的表现,但并非剑拔弩张,而既有力又秀气;“骨法”则是在墨的联系下所理解的“骨法用笔”,深刻理解笔和墨总是相互包含,相互为用的;“骨风”则只在艺术表现中骨风相合,从逻辑性走到艺术性,“骨”则重视思想,“风”则重视情感,在艺术创作中,“骨”与“风”则缺一不可。
其四,“山水之法,以大观小。”其旨在不站在固定角度透视,而是从高处把握全面,区别于西方从固定角度刻画空间幻境和透视法的表现手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便深刻解释了这一美学范畴。古代画家认为,从固定角度用透视法构成的画并不成画,而当不从同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点时,一目千里,把握自然内部的节奏,便可把全景组成一副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
从美学角度切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为何强调“中国古代绘画”?是因在对于绘画艺术在美的定义上,中西各有说法,其釆源于不同文化及社会发展下的差异,值得比较研究,引起我们注意,究竟谁是谁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