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共有2070个县域经济体,其国土面积占全国的 95%,人口占全国的74%, 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 60% , 财政收入占全国的 24%。全国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县域经济体吸纳了65%。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时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壮大县域经济。”这充分肯定了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壮大县域经济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保障经济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
从总体上看,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较大,县域经济发展总体状况并不乐观。当前,做好县域经济发展这篇大文章需要采取新思路。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形势,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要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就务必要更大程度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让市场主体茁壮成长,政府就必须重新审视和处理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就是企业在进行商业活动中面临的由政府所塑造的重要制度软环境。也就是说,政府是营商环境的塑造者,企业是营商环境的服务对象,二者都是营商环境的核心元素,二者的关系也就成为了透视营商环境发展程度的关键指标。可以说,没有良好的政商关系,优质的营商环境就无从谈起。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改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更需要在营商环境、政商关系等“软环境”上实现新的突破。
发展县域经济需要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在外打工的农民工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资本,在自己创业过程中可以与原来的打工企业老板和客户保持多种形式的联系,拥有相对优越的创业资源。这些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精英群体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他们背后的企业家精神有利于激发社会上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欲望,形成尊重创业、鼓励创业和保护创业的社会氛围,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招商引资和优化营商环境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要坚持建设经济强县的目标导向,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理念为指导, 坚持招商与引智并举、强链与延链并举、招大与招精并举。以优良的营商环境支撑区域经济发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是强国之策,又是富民之道,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从政府层面和政策层面,打破不利于创业创新发展的各种体制和机制桎梏。以思维创新促进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促进万众创新,以万众创新促进万业创新,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形成以资金链引导创业创新链,以创业创新链支持产业链, 以产业链带动就业链的良性循环。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开发新产品、开办新企业、开拓新市场、培育新产业,形成国有企业“顶天立地”.民营企业“铺天盖地”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以创新驱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同步增长,以创新驱动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当前,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进行制度创新,从管理体制上对县域经济“松绑”,以“扩权强县的改革为契机,通过扁平化放权式改革把县域经济做强。一是要把“扁平化’的财政体制改革作为扩权强县的突破口。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不断完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断健全,曾经血拼优惠政策的“自残式”招商、不计环保代价的“污染式”招商、追求就业率的“廉价劳动力式”招商、廉价出卖土地的“炒房式”招商等已经失去了诱惑力。优化营商环境已经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县政府要明确以招商园区的功能定位,细化实化园区发展配套政策体系,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着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规范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和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本地的营商环境,增强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只有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才能激活县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