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12名选手,两天同台角逐,比教学思路,比语文素养,比职业操守。不说台上精彩展示,单就台下和赛后所见,又给我许多的感动。

02
比赛虽结束了,但大家对“群文”探究还在继续着。
一位老师在等我,要看我的点评稿,就还拍了照片,要回去对照反思。下楼时,同行老师说,那老师是酒泉的,市上教研活动常有她的名字,课堂教学有一套。
下午回家后,有人加我微信,看是这次的选手。她说赛课的困惑,说阅读心得,说选材和议题,想知道差距在哪里?为了这次赛课,她读了好多文章,研究了相关文本,设计精致的教案。她说:“上次赛课以说明主题为主,这次赛课以证明议题为重。”她对群文阅读的独到见解,我是没有想到;她对本次比赛的倾情付出,我是没有做到。
老师们的辛苦,我深有体会。虽说来听课,其实每个人都不轻松,早晨7点10分到12点,下午2点40到6点10分,座位有限,就得提前到场。都是带任务来的,以选手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团队成员群策群力,做教案,试课件,熟悉场地,熟悉学生,哪个环节都不能马虎,真是如履薄冰啊。
正如那位老师所说:“让文字教会自己,让情感撑大心胸,须铭记,更应释怀,然后,依然前行。”咱语文人的胸襟气度、专业修为就在这里!

03
有一段精彩的课堂对读,让我铭记在心。
第二天的赛课,肃中许婷《审美的自然,诗化的人生》,有师生对读环节。门口的男生在举手,然后“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对读开始了。老师是美声,学生字正腔圆,声音洪亮,这配合非常和谐,赢得了一片掌声。我离学生最近,看得出老师很激动,学生真是太给力。
这节课的意外惊喜,绝不是例外。其实,这次赛课,学生活动很充分,课堂参与度高,节节课都如此。看看小组讨论,都是真讨论,不是做秀,有深度,很激烈,有效果。我校学生的表现好,评委老师都认可,酒中老师也赞不绝口。
学生的习惯培养,和学校自主教育,和老师培养分不开。这是有实例的,第一天听课时,马娟老师到赛场,亲自安排学生座位,“一组,二组,三组……”,马老师一声令下,干脆利落,同学们按部就班,各就各位。
旁边的评委说:“那个女老师肯定很厉害”。我说:“她是班主任,对学生最负责了!”
好习惯受益终生,我们的学生很棒,我校的自主教育很成功!

04
透过马少军的文字,我看到教师成功的真谛。
在比赛的空档,我看到他的文章《金塔中学的课桌椅》,后有我校教室的配图。他说学生升降式座椅好,塑料桌椅,小巧玲珑,搬运很方便的,可根据学生体型,调整座椅高低,椅子下面有铁篮,可以摆放书本。这样的桌椅,酒泉的学生还没有,我们学校领导有眼光。
马老师文字功夫深,手也快,金塔几天,就看到他两篇文章。他的文章,小事发微,小中见大,文字质朴,饱含深情,文字挺耐读的,我很喜欢。做语文老师的,能像他一样,一篇锦绣文章,一手绝妙好字,此生足矣!
对酒中的语文们,我由衷地佩服。我的简书写作,也渊源两年前酒泉赛课。朋友推荐吕继海的简书,我就依葫芦画瓢,写课堂活动,写听课感受,写生活鸡汤,居然坚持了两年,写了一百多篇。我的体会是,上过的课堂,学生的讨论,专家的讲座,过后回忆一遍,再整理一次,就会有新发现,就会提升专业素养。
一谈到教师专业提升,有人就说一没时间,二没平台。说的也是实情,但忽略了“心想事成”“事在人为”两条。要我说,时间是有的,看看“少军文墨”便知。平台也有,自己的课堂,自己的学生,自己的经历,多反思几次,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就是提升的平台,看看屠呦呦、袁隆平的成功,谁给的平台?

陆游说:“汝欲学作诗,功夫在诗外”,语文课堂的成功,功夫都在课外,要多读书,多思考,多阅历,多点书卷气,外围的功夫做足了,课堂的成功也就水到渠成,指日可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