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心上事,往往藏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落在急难愁盼的细节中。办好这些事,看似是寻常工作,实则是检验初心使命的试金石,是衡量治理效能的标尺。从家门口的路灯是否明亮,到老年人的养老金能否按时到账;从孩子上学的书包是否变轻,到病患就医的流程是否顺畅,这些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正是需要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的“大事”。
办好群众心上事,要在“察实情”上下细功夫。群众的诉求不会都写在报告里,更多时候藏在街头巷尾的闲聊中,显现在眉宇间的愁容里。云南某社区建立“民情恳谈会”制度,每月组织干部坐在居民楼院的石凳上,听大爷大妈抱怨“广场舞音乐太吵”,听上班族反映“早高峰电梯不够用”。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问题,经过梳理整改,变成了加装隔音屏、错峰使用电梯的具体方案。正如古语所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只有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找准群众“急难愁盼”的痛点。
办好群众心上事,要在“解民忧”上出实招。群众的期待从来不是华丽的承诺,而是问题解决的实效。浙江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时,发现老年群体对智能设备操作不熟练,便在办事大厅保留人工窗口,还安排志愿者全程陪同。陕西某地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吃饭难的问题,开办“幸福食堂”,每餐只需3元就能吃到热乎饭菜。这些举措没有惊天动地的声势,却精准对接了群众需求。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摒弃“一刀切”的思维,用“绣花”功夫针对不同群体的实际困难,拿出具体可行的方案。
办好群众心上事,要在“常长效”上见真章。群众的事往往具有反复性、持续性,不能满足于“一阵风”式的解决,而要建立长效机制。北京在老旧小区改造中,不仅翻新外墙、更换管道,还同步成立业主委员会,引入专业物业公司,从根本上解决改造后管理维护的难题。广东建立“民生微实事”清单制度,将群众反映的高频问题纳入年度计划,定期督办、定期反馈,形成“收集—办理—回访”的闭环。事实证明,只有把群众的事当作长期课题,用制度的刚性保障服务的持续性,才能让群众的获得感更稳固、更持久。
反观现实,少数地方存在“重显绩、轻潜绩”的倾向:热衷于搞大型项目、树光鲜典型,却对群众反映的“小事”敷衍塞责。有的小区垃圾清运不及时,居民投诉多次仍无改善;有的公交线路调整未充分征求意见,导致群众出行不便。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疏忽”,实则会凉了群众的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群众的满意度,恰恰就体现在这些“小事”能否得到妥善解决上。
民心向背,系于细微。当群众的每一件“小事”都被认真对待,每一个合理诉求都被切实回应,就能汇聚起磅礴的民生力量。这既是治理能力的体现,更是初心使命的践行——因为我们始终记得,所有宏大的发展蓝图,最终都要落实到让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