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在《无声的中国》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这段话放在我要说的这个事情上,特别应景。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标题为《海南某报给作者邮寄零食抵稿费》,作为一个常年混迹于写作圈边缘的伪写手,一下子就亢奋了,怀着看热闹的心情,点开文章,坐等各路吐槽。文中先是PO出了一张朋友圈截图,内容为“经济已经下滑到这种程度了?海南某报,说不给我稿费了。邮寄来三包零食。”配图为三包零食的照片,原以为下文一定是一片声讨,没想到,小编却说“这家报纸挺可爱的,咋也比那些一分钱都不给的强多了。”评论里也有很多人赞成这种“实物抵稿费”的做法,不禁让人感叹,“社会退步到这种程度了?写手对稿费的要求已经这么低了?”原以为,只有我这种徘徊在写作圈边缘的人,才能够卑微到对稿费不敢奢望,原来,能写出点名堂的人,面对来去无踪的稿费,也强硬不到哪里去。
当然,之所以有人赞成海南某报这一行为,是因为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过被纸媒拖欠稿费的经历,发表越多的人,被拖欠的也越多。有个网红自媒体写手曾透露,在前几年纸媒盛行的时候,每年的发稿量多达1400多篇,然而到手的稿费也不过一两万元。为什么呢?因为有的纸媒稿费很低,有的纸媒根本不给稿费。这就是行业“潜规则”,所以,和那些不给稿费的媒体比起来,能寄点零食来的,已经算是很良知了。如果媒体直接说不给稿费,那就有人跳脚了,但是,用实物来抵稿费,听起来,就和谐多了。
想起了小时候,邻居家的小姐姐。小姐姐读到大二的时候,因为感情受挫,郁郁寡欢,便萌生了退学的想法。那时候高考还没有扩招,能考上大学的,都是班里的尖子生,父母眼里的骄傲,将来走上社会也一定能学有所成。当得知小姐姐想退学时,家人自然是100个反对,可这个小姐姐却是铁了心,和父母玩起了“失踪”,一连半个多月不回家,父母着急了,托小姐姐的朋友给她带话“你要你肯回家,即使是退学,我们也不拦着你!”果然,没过几天,小姐姐就办理了退学手续,回来了,随后告别父母南下打工。几年过去了,小姐姐的同学都纷纷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有的当了老师,有的进了国企,虽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活的风生水起,而小姐姐,却依然还在工厂流水线上讨生活。现在回想起过往,小姐姐反问父母,“当初我退学,你们就不拦着我?”,父母却说,“那时候,你一连半个多月不回家,也没有任何消息,我们操心你在外面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甚至还担心你是不是还活着,哪还在乎你是不是上学,将来有没有工作啊”。
赞成用零食抵稿费的小编,妥协于孩子离家出走而同意孩子退学的邻居,看上去毫无关系的两个群体,却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心理学中的“拆屋效应”所左右。没错,这个效应,来源就是文章一开始引用的,鲁迅先生《无声的中国》里那段话,是指先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第一种要求会被断然拒绝,而第二种要求则会被欣然接受。其心理成因在于当面临不希望发生的事情时(先提出来的很大的要求),人们往往有两种心理机制启动,一种是设法采取一些措施避免事情的发生,二是调整内在的心理矛盾,准备接纳要会发生的事实。如果在调整进入平衡状态时,出现的一个新的选择(后提出的较小、较少的要求)与内心平衡状态相近时,也就是就很容易被内心接纳。拆屋效应,在商业谈判、孩子教育、家庭关系等方面,被广泛应用,也颇有成效。然而,被“拆屋”的一方,是不是也需要反思一下呢?
因为被“拆屋”,才有了各种各样的行业潜规则。
因为被“拆屋”,才有了对熊孩子的各种纵容。
因为被“拆屋”,才有了生活中的各种妥协。
如鲁迅先生所说,究其根本,便是“喜欢调和,折中的性情”,用当下流行的话说,便是“忘了初心”。因为忘了初心,接受了更低的要求,只用些许的努力,甚至不用努力,便可达到一个折中后的目标。没能到达山顶观看风光旖旎,却也能在半山腰自我安慰。然而,那些成功对抗了“拆屋效应”的人,自然能欣赏到更加美丽的风景。
2年前,我家楼下开了一家咖啡馆,每次路过,扑鼻的咖啡香,总能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贪婪地深吸一口气,终于有一次,我实在没忍住,便走了进去。不大的店面,装饰的却很别致,小院里满是蔷薇花,屋内摆设慵懒而又典雅,一位气质不凡的中年阿姨,正在煮咖啡。聊天中得知,这位阿姨已经55岁了,因为从年轻时就喜欢咖啡,于是在女儿结婚后,她便决定开一家最温暖的咖啡馆。这一决定立马得到了老公的反对,“这么大年纪了,还折腾啥了,姑娘也嫁出去了,剩下的日子就享享清福得了”。可是阿姨却一再坚持,最后他老公提出了折中的建议,“想喝咖啡,想煮咖啡,我无条件支持,只有一点,不能开店”,可是阿姨却是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从选址到装修,到买设备到经营,她跑了全国30多家知名的特色咖啡馆,多次前往海南、云南考察咖啡豆。看到阿姨这副决心,他老公也不在反对,反而开始想方设法支持她。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阿姨的咖啡馆才正式开业。因为环境舒适、味道醇正,他的咖啡馆成了我们这个小城的一股清凉,很多年轻人都喜欢来这里“打卡”,如今阿姨和她这家“最温暖”的咖啡馆,竟然成了“网红”。因为喜欢咖啡,因为坚定初心,阿姨没有因为开店而操劳过度,身体不适,反而因为愿望的实现,越忙越年轻。这样的生活,比享清福充实,更比享清福快乐。
愿每一个人,都能在自己的行业里成功对抗“拆屋效应”,愿每个人都能坚定初心,让“拆屋效应”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