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自白》是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成名作和代表作,发表于1949年。
作品带有自传性质,描述了主人公“我”的成长历程,以及复杂的心理活动。《假面自白》不仅在文学上是一部出色的作品,而且由于其存在着一些能够清晰反映出三岛隐藏着的那一面的缘故,它还是一部重要的作品。《假面自白》将与少年时期快乐的欲望相连的性愿望,极其正确而冷静地加以整理、表现,并将它作品化。
《假面自白》在日本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被评价为“三岛文学的核心和根子”。
小说以第一人称形式,叙述男主人公的出生和家庭状况,描绘进入青春期的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他对自己天生儒弱感到羞愧,但爱情萌发,怀着尝试恋爱的心态又欲接近异性。终于他与同学的妹妹园子相恋了,最后总感到自己能力不足而终止了恋爱关系。二战后,园子已嫁人,主人公仍试图与她偷偷约会,过一种精神恋爱的生活。
死亡意识是《假面自白》中的一条重要线索,贯穿于三岛的创作中。但三岛笔下的死亡不是代表恐怖,而是代表一种使人向往的美。三岛憧憬死亡,特别是像圣塞巴斯蒂安般的殉教死。在小说中“我”小时候在玩打仗游戏的时候常常希望被打死,“我想象着自己扭曲身躯倒下去的摸样,觉得异常高兴。在自我被击毙的状态下涌出一股不可言喻的愉快感。”“我”还对童话世界里王子的死有特殊浓厚的兴趣,“我涉猎了孩子们所能触及的所有童话故事。但是,我不爱公主。我只爱王子,更爱遭杀害的王子们、遭死亡命运的王子们。我爱所有遭杀害的年轻人。”
三岛不仅耽于幻想死亡,还有对生的执着渴望。比如遇到空袭的时候比其他人更迅速的躲进防空洞中等,“我的另一个声音突然出现了:我本来就不曾想过死,哪怕是一次也罢。这句话,给我解开了羞耻的绳结。”
死亡是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的一个显著特征,日本人深信“变化无常”,“生为梦幻,死为常往”。因此“三岛认为死是生的出发点。于是他通过生生死死的轮回来寻找归宿,尤其是对死的述怀充满了悔恨与谛念,带来了肯定与否定的二重性,最终一切皆空。”
东经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