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的时间我把《于永正教育文集》之《我怎样教语文》看完了。书买半年了,一直被我冷落,原因是觉得这样的书一般都难啃,需要找个安静的时间慢慢啃。放假了,拿起它,竟然出乎意料地好读。没有艰涩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词藻,读起来通俗易懂,于老师的文章就像他的课,简简单单中给人启示,给人带来思考。
读完这本书,我在想我收获了什么,于老最珍贵的是什么?想来想去,“情怀”最恰当,我看到的是一个真正热爱教育的智者,我看到的是一位热爱儿童的老师,我看到的是一名有理想的实践主义者。
“”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于老的话振聋发聩。上公开课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学生的重要性。学生出彩,课就成功,学生“不配合”,老师再努力都白搭。有多少次别人用我们的学生上课,我心里总是有一个担心,要是配合不好咋办?“配合不好”能表达两个信息,学生笨,任课教师不会带班。于是课前告诉孩子认真听,多举手。有的时候还会作为一个监视者听课,下课后,会狠狠批评表现不好的学生。如果是一个上课人的身份,心里担心的也无非是这个问题,“要是学生配合不好咋办?”上课会使出浑身解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热闹起来。现在想想,是不是我们的出发点就错了?我们是和孩子一起学习的,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地发生即可。再者,做公开课,是要带给别人思考的,带给别人思考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更多的是艺术层面,更多应该是如何育人,更多的是想想如何把儿童放在正中央。第三,修炼。每一次公开课就是一次锻炼,百炼成钢。以平和之心总结得失,以责任之心多加实践,以坚持之心不断修炼,摄课堂之灵气,吸实践之精华,一定能修得精彩的课堂。
“好的文章的确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我特别喜欢这句话。一个“做”字彰显智慧。于老纠正错别字的方法:每节语文课,都利用五六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写几句话——几句带有学生易错易混的字的话,或从课文中挑选,或编几句。于老外出带字典,遇到生字查一查,“一面生,二面熟,多见几次面就记得了。学问就是这样累积起来的。”想想我们低年级的孩子那么大的识字量,把这理念给实践了,孩子也记牢字儿了。《解词的艺术》里,联系上下文、联系全文、借助情境、查字典等多种方法的案例手把手教我们方法,特别是造句掌握告诉我们教学要灵活,没必要死搬教条。《低年级造句训练的艺术》里于老发现问题,用“做”解决问题的案例更让人感佩,创设运用词语的情境,根据不同的词义造句,变换句式造句,借助图画造句,给学生搭建了支架,不知不觉中进行了语言实践。更妙的是“冷处理”造句,让学生在生活中搜集含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形成语感,交流句子,以达到造句的内容丰富多彩的目的。《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艺术》告诉我们抓好写的契机,如何让学生写好的方法。写的训练不能游离于课文之外;续写不只是情节的延伸,还是主题的升华;补写时借助其他手段让学生有米可炊;表演让学生造段……一个一个方法都是锦囊妙计,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很多时候,读着读着,就能想起自己之前很多教学过程中的“小伎俩”,雷打不动的范读,锲而不舍的看拼音写词语,想方设法安排小练笔……有效的家校沟通,家长陪孩子堆雪人,家长陪孩子种红薯,家长陪孩子废物利用,家长陪孩子上街捡垃圾,家长陪孩子到烈士陵园看牡丹,家长陪孩子在超市观察购物袋的使用率……还有我们的课外阅读网上交流——小小广播站,主持人,交流人,统计人一应俱全……对,还有我们的《我和小姐姐克拉拉》课本剧……和孩子相处的那些美好,一一浮现在眼前。自己虽然和于老差了十万八千里,也依然痴迷于语文教学,像于老那样走火入魔,什么都能和教学联系起来,前段时间自己在新区附近看到了猕猴桃园,赶快发了朋友圈儿,想着孩子们如果能去看看,写作文又多了素材。
于老的《我怎样教语文》中的智慧,不是我三言两语能写的完的,备课的方法,钻研教材的方法,写作文的方法等等,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段段精辟,值得我们好好研读。向大家隆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