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如梭,一晃儿五十多个春节在我的流年岁月中飞逝了。年复一年的节日,不知不觉地将人从儿童变成少年,再从青年变成中年、壮年、老年。春节一年一年的累积,年龄一年一年的增长,变化的是春节饮食、文化的越来越丰富多彩,不变的是八旬母亲对传统年俗的执着传承和遵守。而我,则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发地怀念起有关春节的陈年往事。
对于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儿时的年味是最香甜的,也是最令人回味的。那只能在过年才能吃到的糖果,只有在过年才能穿到的新衣,还有在过年才能买回来扎在发辫上鲜艳漂亮的彩绸发结,尤其是年三十晚上,伙伴们提着各式各样纸糊的灯笼,嘴里含着大人刚刚分发给孩子们仅有的几颗糖果,在村里的井边嬉戏玩耍,半夜时分,都纷纷散去,各自回家吃年夜饺子,放鞭炮,真不知该是多么欢乐和幸福。尽管北方的春节是最寒冷的时候,然而,孩子们的欢笑声给寒冷的年夜增添许多灿烂和暖意。尤其是小姑娘们,当穿起花花绿绿的衣裳时,心里的喜悦也许是这个时代孩子们再也体会不到的。到了年初一,大人孩子走出家门,相互问候,挨家挨户拜年,一拨又一拨,长时间没见面的要问候,即使是年三十相见的,初一也要问候,给人的感觉很温馨。
小时候的年味,其实就是乡下土房里飘出的袅袅炊烟的味道,是祖母起早贪晚蒸上一锅又一锅金灿灿的粘豆包的味道,是母亲煤油灯下缝制完的一件件新衣和一双双新鞋子的味道,也是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的味道。每当进入小年,年味就浓起来了。尽管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不富裕,但过年大人孩子都能吃上年夜饺子,孩子都能穿上母亲缝制的新衣裳,新鞋子。最令人兴奋的是,早已望眼欲穿的那只挂在房梁上许久的装着糖果的小竹筐就要摘下来了,虽然还没吃到那屈指可数的糖果,但早已甜到心里甜到脸上。当三十晚上母亲将五颜六色的糖果分到我们姐妹手中的时候,我们高兴的只能是手舞足蹈了。
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记得有一年,因母亲手中的好多活计还没做完,去十几里外的镇上采买年货的任务就交给父亲去办了。尽管那是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然而采购年货中有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就是我们姐妹三人的头上戴的彩色绫子。在当时,普通人家的女孩子能扎上红头绳就不错了,毕竟父亲是每月挣工资的教师,相比之下还有些零花钱,所以我们姐仨能有这样的殊荣。以往母亲去镇上给我们买回来的绫子不是红色就是粉色,当母亲打上蝴蝶结系在我们姐妹头上,别提有多漂亮。可那次,当我们在村口将父亲终于盼了回来,但交到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不是色彩艳丽的红、粉绫子,而是墨绿底色上带有暗色花纹的布条时,我们有些失望。看到此景,母亲笑着责怪起父亲,父亲却沉默不语。想想是父亲走那么远的路买回来的,我们也就欣然接受了。过了好多年后,当我们跟父亲说起为什么要买那样的彩绫时,母亲说那是父亲把买绫子的钱给了一位没有钱买面包饺子的老大娘了。那墨绿色的布条,是爸爸在卖布料的摊儿上每条花两角钱买来的。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如今的年味确实是淡了。但在我家,对年俗的传承却始终没有中断。母亲虽然年事已高,但做起传统过年的一些准备来,照样是传承久远不变的年的规矩。进入腊月,母亲就会让我们将黏米面和豆子买来,和面发面,煮豆子,然后蒸黏豆包。过去在农村,蒸黏豆包要用那种烧柴火的大铁锅,因为要吃很长时间,所以蒸的比较多,通常要五、六大锅才好,然后将蒸好的豆包放在仓房里冻起来。现如今城里只能是很小的铝锅,但母亲也要蒸上几锅才行,热气腾腾的粘豆包散发着甜甜的香气,让人直流口水。过去,农村家家户户过年都要在年前将衣物、窗帘、被套、枕套及衣物清洗一遍,即便是现在,哪怕是这些都洗过不久,母亲也要坚持再清洗一次。房子也要彻底清扫一次。这样,年前的家里也呈现出一阵子忙碌的景象了。当然年夜饺子是必吃不可的,然后是晚辈拜年,老人给压岁钱,还要守岁。这样下来,便已是初一的凌晨了。
进入正月,照样是按习俗做着。逢五逢十吃饺子,逢七吃面条,直到正月出到二月二龙抬头。
年味就这样年复一年地被母亲传承,习惯了这样的我们,学着母亲的样子认真地做着每一件事,也从中感受到了过年的其乐融融和永久魅力。不仅仅是因为母亲的认真执着,更是我们对母亲的一种依赖和对父母亲健康长寿的一种期待。
不知不觉年就来了,在此,祝愿我的家人及所有的朋友新年快乐,万事如意!